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镇疆军写完了吗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历史选择(第1页)

第三百四十七章 历史选择(第1页)

后世的史学家们,通常喜欢将“武关之战”称为整个突厥东侵战争的关键转折点。

因为此战的胜利,意味着进攻帝都的主动权重新回到了圣唐军队手中。

尽管武关不像潼关、虎牢关那样闻名于世,但它作为帝都东南方向的门户,同样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拿下这座城关,通往皇朝首都的道路便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所以,从收复武关的那一刻起,圣唐的全面战略反攻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背后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当人们去认真研究那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又会得到一个无比惊讶的发现:立下首功的荆襄大军,其实并没有在武关遭遇到特别顽强的阻击。

像这样一处关乎战争走向的战略要地,守军竟然都是些突厥帝国的二流部族武装。

傲睨天下的黄金族主力军团,无一例外,全部缺席。

人们不禁要问,英明神武的阿史那支斤大汗,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失误?而那些令人生畏的突厥精锐部队,当时又去了哪里?

由于种种原因,圣唐史官在记录这段过往的时候,都受到了宫廷方面有意无意的暗示。

大家或迫于压力、或出于无奈,纷纷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共同回避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

紫金关。

硝烟散尽,大浪淘沙,多少英雄故事涤荡。

再公正的史笔,终究还是没能扛住那权力的风蚀。

想解开当年的谜团、探究历史的原貌,最后只有去敌人的史料中寻找,才能得到只言片语、蛛丝马迹,进而一步步拼接出完整的答案。

令人唏嘘。

不过,历史毕竟是由人创造的。史书怎样记载,后世如何评说,对于那些创造历史的人们而言,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当时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李江遥此刻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

荆襄大军攻占武关,前锋部队已经向帝都进发。圣殿亲王在接到急报之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全军开拔,火速回师关中。

这个时候,镇疆军该怎么做?

东出?还是固守?

从理智上讲,李江遥并不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来临。

首先,突厥人现在至少还有三十五万到四十万兵力,且作战经验丰富,忠诚度极高。对面这种敌手,最好的方法是零打碎敲的消耗他,把他拖到精疲力尽、锐气全失的地步,然后再一口吞掉。

与之相反,如果此时集中兵力进行战略决战,会正中突厥人下怀。四十万虎狼大军抱起团来,究竟能发挥出怎样可怕的战斗力,实在难以想象。

其次,中原地区的毒兵、两淮地区的反王,还有盘踞在江南的玄甲军,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一旦在决战的时候跳出来捣乱,那绝不是拖后腿的问题,而是致命的背刺!

再不济,也要协调出足够的力量,对这些威胁实施压制,不让他们有机会干扰破坏战略决战的部署。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敏感的问题:谁来指挥?

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兵力的大规模会战,必须先建立起坚强的统帅部,做到令出一人、如臂使指。

而且,这一人,还不能是那种只有身份尊贵、但从无大战经验的笨蛋。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可是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别说那个统御万军的人,就是简简单单的统帅部,恐怕都建立不了。

荆襄大军内部是怎么样一个情况,沈烈早已通过逆鳞司告诉了李江遥,若是没有董老头儿舍着性命去奋力协调,他们自己都能互相打起来。

这样的军队去决战突厥,你他妈在跟我开玩笑吗?

李江遥曾想过,要不要毛遂自荐,亲手整合各路大军,将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但是,他也非常清楚圣唐军方一贯的尿性,更明白在那些大将眼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李江遥?一没背景、二没资历,七品校尉出身的西疆土军阀,凭什么做我们的主帅?

为此,李江遥甚至还考虑过,干脆把徐友长推上去。

他的这位好兄弟,作战勇猛、足智多谋,对圣唐皇朝忠心耿耿,最难能可贵的是,徐友长出身武将世家,爷爷徐烈在军中德高望重,门生旧部遍及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