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刘升来到华初营这边,叫来柳大川,问:“那个高秀成呢?”
“回首领,应该是在那边挖红薯呢。”
一般情况下,刘升都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当初他答应高德铨,只要高老庄协助义军抓捕王应泰等官兵,义军就不把高秀成当俘虏对待。
事后,他便让人将高秀成从俘虏营提了出来,放在华初营,让柳大川派几个民勇带着干活儿。
此番趁着带东西的机会,刘升想见见这个高秀成,看这人有没有收为义军所用的可能。
说到底,如今义军中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
如果高秀成毕竟是个年轻秀才,若思想转变了,又有才能,他也会不拘一格的任用···
“快看俺挖的这个红薯,怕是有半斤多哩!”
“俺这个没半斤,却也不小了。”
“俺滴乖乖,这一亩地怕不是能产一千斤红薯吧?”
“可不是!”
“···”
整片红薯地,都笼罩在巨大的喜悦当中。
同队的青壮都在兴高采烈地挖红薯。
高秀成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小心地挖开土陇,便也用手去扒泥土里的红薯。
扒出两个比拳头还大的红薯后,起身望望整片红薯地,再回想过去大半月的经历,只觉得有些不真实。
他几岁开蒙后,便饱读圣贤书。
稍微懂事,便总听闻大明哪里有人造反作乱,关外建奴入口、草原鞑子南下,等等。
可以说是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氛围中长大的。
因此,读书之余,他经常想着将来踏入仕途后,成为一名能臣,让大明恢复太平盛世的光景——尽管那光景他只听老师、父亲描绘过,而未亲眼见过。
所以,当知道了天目山反贼祸害乡里之时,他当时就要率领庄丁、乡勇抵抗。
可惜被父亲锁在了房里。
事后,父亲让他到府城联络同学,让府尊等官员重视此事,他办得不遗余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些同学的帮助下,他办成了。
并且得到参将王应泰赏识,成为随军参赞。
可接下来的经历,却是他根本没想到的。
一千六百营兵,一千乡勇,外加五百民夫,竟然被不足一千人的贼寇给打得大败,甚至是全军覆没!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本可以官军溃败之时逃走。
只因提了个建议,就让恼怒的王应泰一脚踹倒,错过逃跑时机,成了俘虏!
成为俘虏后的经历,则让他如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