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练习曲,甚至是在入学考试之中必备的一首作品。
正常而言,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会有如下四首作品,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一首,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一首,浪漫时期的练习曲一首以及一首现代派作品。
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指的就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古典时期奏鸣曲,就是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之类人的奏鸣曲。
浪漫时期的练习曲不用说,70%以上的人会选择肖邦的练习曲,剩下来的一些人他们也会选择李斯特的练习曲。
你去听艺考的作品,你甚至听到头,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选择的作品就那些。
什么东风,圣咏,黑键,大海,激流,蝴蝶诸如此类……
除了肖邦Op10-3这种慢速练习曲,其他的一切快速练习曲几乎都已经被人弹烂了。
你甚至不去看这些普通学生弹的,你随便去网上搜一些大师弹的作品,你会发现就算是那些大师,他们演奏的这类肖邦练习曲数量也是多的离谱。
换句话说,不管是哪一位演奏肖邦的大师,他们基本上都演奏过这一类的练习曲。
不管他们是真的当作活动手指的练习曲去演奏,还是当作乐曲去演奏,肖邦练习曲的地位在钢琴界基本上已经摆在这边了,很少有人演奏钢琴作品能够不去触碰肖邦练习曲的。
就算碰的再少,他们也会最起码去碰上一首两首,不至于碰都不会碰。
安德烈作为音乐学院的教授,就算他只是爵士的教授,他也依旧听过非常多非常多的肖邦练习曲。
而能够被他认作为完美的肖邦练习曲,屈指可数。
现在他的面前多了一个。
他听着傅调的音乐甚至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说什么好,整个大脑都是一片空白的,空空荡荡,什么东西都没有。
他只想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边,欣赏傅调的音乐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肖邦的第一首作品暂且不用说,第二首作品Op10-2,中文别名“蚂蚁上树”,傅调演奏的就很恐怖。
你左手除了三四五指的半音阶跑动旋律之外,你还能够非常清晰地听到傅调大拇指演奏的主旋律。
每一个旋律都在极快的速度之下表现的各位清晰,没有半点含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只是听傅调的演奏,你甚至会感觉现在正在舞台上演奏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
旋律声部表现的极为完美。
而等到Op10-3离别,这一手更慢的抒情乐章的时候,傅调表现的就更加恐怖了。
在不用特别注意技巧的情况下,傅调音乐之中的美感简直爆发到了极致,甚至比上半场音乐会的美感还要更强一些,这种美感不用特别多的诠释,甚至不用解释,你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
很多人听到后甚至忍不住捏着自己的腿,让自己不至于太激动。
这种音乐的美感就如同平静的浪花舔舐着脚心,痒痒的。
而等到第四首激流,Op10-4,就变化就更为的多端。
安德烈听到傅调的激流后,整个人都忍不住激流了。
变化多端,如同大海一样你永远都没有办法摸清其中的情绪。
每一分每一毫都在变化,这个变化却并不是乱变的,而是有着自我根据在其中的。
等到第五首作品,肖邦的Op10-5黑键出来的一瞬间,安德烈瞬间明白了傅调的这一套作品的逻辑是什么。
就是傅调他自己。
从开头,一直到现在,所有的都在变化。
肖邦的年龄也在变化,肖邦经历的一切事情也都在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傅调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