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幕色彻底降临的时候,唐军吃饱了,他们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发泄。
整个营地除了死去的,还剩下一百多女人,十来岁的,二十多的,还有五十多的,都是生育过的妇人,承受能力强,否则早已承受不住薛延陀人,死了。
王三石和郑威,出生军校,纪律早已深入到血液骨头中,他们抵足而眠,喝着搜来的茶叶,讨论明日的进军,但同样他们不会限制士兵的发泄。
这群女人活不活下去,这不是王三石、郑威考虑的,他们实在没那个心情和精力去考虑,面且那是次要的。
士兵行军打仗,需要发泄,后世《康熙王朝》,周培功率领一帮家奴,能连连打胜仗,平乱,靠的是什么?
第一,杀人,立威;
第二,就是答应他们一旦胜了,烧杀抢掠。
大唐远征,要将士拼命,靠的是什么,口号?
那是浮云,而且只有对军官实施才有效,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三千里外觅封侯,对于底层的军士,只有刺激。
丰厚的奖赏,还有此时的肆意妄为,否则整日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谁能受到了。
不要以为后世没有,德军、日*本军、美军,甚至整天同志同志的喊得欢喜的苏联军,从黑海到德国柏林,期间强奸少了?
只要能让士兵发泄,然后恢复精神,不要错乱了,继续去打仗,这就够了,这才是每个合格将军应该考虑的,一边打仗杀人,还有一边考虑人不人道,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后世天朝的军队也是如此,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提高到政治觉悟程度上,不嫁?入党不可能了,升官更不可能,前途无亮。
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在这种半强迫的威胁下,来的婚姻,然后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发现数十年来彼此已经深深爱上了,听来,有时也觉得可笑。
“投名状”,“战后处*……”大唐皇家军校密不外传的教科书都说明了,王三石、郑威只是按照教材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前提是非汉人,对于自家同胞,还是要爱护的,不舱那么粗鲁。
在营地中响起的尖叫声中,冰冷的天空黑了下来,浩瀚无垠,即便几百万吨鲜血洒上去,也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它的彻骨严寒。红色渐渐缩成渺茫的一线,在被黑暗彻底吞噬之前还把最后那点儿红光与热量,抛向严寒的夜空。
※※※※※※※※可爱的分界线※※※※※※※※
这一章,写的恶心了,求原谅。
能推荐吗?!~!
..
第十三章 黄昏下的马头琴,老将丧胡尘
“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胡时期,叫“奚琴”。
据说,成吉思汗弥留时下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让乐手拉马头琴给他听,让琴声把他的灵魂带回他出生的草原“…………
然而如今整个北方草原上,唐军的金戈铁马,代替了那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不再感人肺腑,也不再沁人心脾,这便是杀戮的乐声。
跨在一身血一样火红皮毛的“烈焰”之上,抚摸着“烈焰”像缎子一样光亮的皮毛,听着它像银铃一样清脆的嘶鸣,薛仁贵闭上眼冷冷的感受着周围的杀戮。
远处不断有持着弯刀或者柴刀冲出来的草原牧民,已经是头破血流,看得出是经过一段激战,但却还没有走出几步,就中了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弩箭,“扑”的一下,死在蒙古包前。
心爱的马儿悲痛欲绝,守候在尸体旁不忍离去,绕着尸体不断徘徊着。
薛仁贵脸色漠然的驱着胯下“烈焰”像前缓步而去,烈焰自来到草原上后,就整日里欢蹦乱跳的,嘴里也不住的嘶鸣着,此时面对一幕幕屠杀也难得安静下来。
坐在战马上,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的春天干燥多风,厚厚的枯草在春风吹掠下,水分全被蒸发掉。几百里的草原干透了,连背阴处的马粪蛋儿也干得没一丝丝的水分。脸盆大的一块儿牛粪,轻得像片纸。只要一粒火星儿,偌大的草原就会烧起来,无遮无拦”一烧几百里。
落日的余晖撤下昏黄的霞光在草原上,晚霞映射出多彩的光线,丝丝缕缕、柔柔的、薄薄的、织就成七彩的光环。远处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马头琴声音悠扬沧桑”好似一个迟幕的老人离世之前的呢喃,如果撇开远处金戈铁马的厮杀声,那一切都会显得静谧宁静的。
远处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皮肤被塞外的风霜刮得如同千年古树的树皮,只有那一双已经浑浊的眼睛,似乎还有点神彩,但此时也呆滞的很。
不理周围族民们厮杀惨叫,也不理待会儿自己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这个牧民打扮的老人,在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