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和陈孝强经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但是吵过就好。陈孝强禁不住方先觉嘟囔,二人只好联名下面几个营长亲自去找师长刘戡,请缨抗战。
刘戡也是一条汉子,对方先觉几人的抗战请求极为赞赏,遂向军委会递交抗战诉求。
军委会立即批准,命第83师紧急调往浙江乍浦一带布防,以备日军南下。
上海中国守军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政府当局妥协退让,不继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2日日军攻占上海,3日战事结束。
第83师和友军第36师从乍浦到嘉善一带一字排开,抢修工事,很快第二道防线构筑完毕,方先觉等人在乍浦一带左等右等,也没见日本人来,不禁有些失望。方先觉道:本来还想和日本人大干一场,却这么不给面子。陈孝强笑着说:咱们这第二道防线后面就是蒋委员长的老家——浙江奉化,校长让咱们守这道防线,说明对咱们特别“重用”啊!众人笑了。
5月5日中国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第83师抢修的第二道防线工事虽没派上用场,但是后来成为京沪杭国防工事——乍嘉线(乍浦至嘉善)的一部分。
附:京沪杭国防工事
1933年,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下开始了在国防重要地区构筑永备筑城阵地以御日寇的计划。同年开工实施的有京沪杭国防工事和沿海沿江要塞工事是两项工程计划。
其中京沪杭国防工事共分三部分:
一、京沪地区阵地:第一阵地位于在吴江县至福山镇,第二阵地带位于无锡至江阴锡澄线。两阵地间的龟山至梅村一线设置中间阵地。后方阵地带在石庄到常州一线。
二、沪杭地区阵地:第一阵地位于乍浦至嘉善(乍嘉线),第二阵地位于苏州至嘉兴(苏嘉线)为。两阵地之间的沿海地段还构筑了侧翼阵地。
三、南京地区阵地:主要阵地带配置在龙潭、栖霞山、青龙山、苍波门、大胜关、上新河、下关、燕子矶一线,形成闭合性的环形阵地。
该国防工事是1933年由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城塞组设计。主要内容是:以步兵营阵地为单位(特别重要的地段以团阵地为单位,次要地段以连阵地为单位)。阵地内设置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建有射击、观察、通讯、交通、伪装、掩体、障碍等设备,以轻机枪、重机枪、战防炮工事为主体,组成环形防御体系。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尽量利用天然障碍物,辅以人工障碍,形成永备工事。
从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派第36师、第57师、第87师、第88师、独立工兵1团、工兵学校练习队、宪兵团,分期分批修筑。可谓工程浩大、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尚未全部完工。
京沪杭国防线一度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但可惜命运也和马其诺防线一样:中看不中用。
该国防工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讲:工事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建成的阵地之间无交通壕、这样各阵地就成了单个的,孤立的掩体。再如工事的火力配置不符合实战要求。
即便如此,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大量杀死敌军,迟滞敌军的攻击速度,但上海会战后期(第二次淞沪抗战),国军败退太快,上述工事基本没有利用上。
据文史资料记载:有的国军部队败退后打算进入工事据守,先前工事的钥匙都由当地乡、保长拿着,前线战败,这些地方士绅早脚底上抹油,溜得无影无踪。结果连进门的钥匙都找不到,只好放弃了。工事打不开门,身后混乱的溃潮和日军追兵又至,部队立脚不住,再向后撤。可惜蒋介石花了数百万金钱、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构筑的国防工事竟形同虚设。
数年后法国马其诺防线的悲剧提前在中国上演了。
4、鸟枪换炮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定,使第一次淞沪抗战没有扩大为中日战争,但是国民政府高层也意识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1932年6月4日,再次出山的蒋介石以军事委员长的身份,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通令全国军队实行统一编制,规定以军为单位。
各军的番号和部队沿革如下:
第一军:军长陈继承蒋军嫡系
第二军:军长蒋鼎文蒋军嫡系
第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