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区突然失控了。”
姜映卿抬抬眉毛,失控?怎么可能?
“我被‘辅’骗了……”开阳声音有点颤抖,又气又急。“就在刚才,因为系统信息熵突然爆炸,辅不得不做出修正来平衡数值,所以e区开始打雷。”
姜映卿花了1分钟换衣服恢复战备状态,检查了qzs92的弹夹和保险,从抽屉里摸出了一盒补充弹夹。他拿起桌上的3d投影设备,东西比粉饼盒小一圈,他把东西别在衣服胸前。盒子内置电池能持续工作8小时。
基地一把手去帝都开会,现在他是基地唯一拥有进入开阳-辅系统权限的人。
他坐上电瓶车往e区开,手机打电话给徐万里。徐万里虽然没有最高权限,但是作为基地的三号人物,在他进入e区修正“辅”的时候,徐万里能接手外头的工作。
开阳基地面积非常大,根据规划这里有一个中央区,5个大分区,2个隐藏区,介于数据量太庞大,于是将整个系统设计成双子星。建成初期,只启动了主星——开阳。开阳的双子星——辅,则是d、e两区与其中一个小区“μ”开始使用后,启用的第二系统。辅是开阳的双子星,是另一个更新的开阳。
为防止双系统产生数据错误,所以在系统建立伊始,就将开阳设计成“7恒星”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框架。因为开阳的子星a是三合星(三颗恒星),负责监视与修正的就是开阳子星a包含的双子恒星1、2。恒星1监督监控视频与监听音频,恒星2监督数据流与ip地址。
幸好当时的设计者将至关重要的“γ”区归于恒星3(三合星的第三颗),在开阳手里。
“辅篡改数据滴水不漏,你怎么今天才发现?”
开阳小声答:“因为‘熵值增加’无可避免。”
姜映卿在接手基地前必须通过一套考试。为了肩上的“一麦一”,他硬着头皮进修了半年的计算机、物理和化学。与他在特种部队学到的纯实际操作不同,这些纯理论甚至趋向理想化的概念,含义,曾经是他为了职务不得不学习的玩意儿。在他获得进入开阳的权利后,他才明白,要和这个看起来跟小p孩儿似的人工智能打交道,没点知识储备就会被立刻秒杀。
“熵值增加”的意思是:无法利用的能量会越来越多。
熵增加原理套用在旸谷这样的环境下可以理解为开阳作为孤立系统,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无法利用的能量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个过程无法自发逆转。
也就是:孤立系统的熵值永远是增加的(更精确的说是永不减少)。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局部制造“有序的能量”(熵减),但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序的能量”(熵增)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整个系统的“熵值”还是在增加。
霍金对此的解释是“熵减”(逆转能量)来自于系统外部,不可能来自内部。所以整个孤立系统的能量会慢慢变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平衡状态。
“熵增加原理”曾经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规律,它预示着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最终命运就是走向“热寂”——一种完全无序的、没有生命与意识存在的状态,宇宙的死亡。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横空出世,科学家发现宇宙很可能就这么一直膨胀下去,而且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比宇宙膨胀所需的时间要长,因而辐射和粒子之间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热平衡。尽管系统的熵不断增加,但离平衡态却越来越远。
“热寂说”渐渐退出主流。但这样的结局(膨胀)其实和“热寂说”很类似,科学家们称之为“冷寂”,不过为300亿年之后的事情担心,确是为时过早。
开阳解释道:“所以当时我的设计者,天才少年数学家马忆恩采用了那时最时髦的‘混沌理论’作为系统的基础模数。他希望通过简单的方程,获得接近‘理论’的真谛:宇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需要一个第一推动力来推动宇宙的形成。姜少将还记得当年的马忆恩博士吧。”
姜映卿眼皮一跳,他有好多年没听到这个名字了。作为“开阳”的主设计师,马忆恩将混沌理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当电脑模拟的环境越接近现实(计算速度越快),在混沌理论的作用下,人工智能(开阳)随之诞生。这样的开阳能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与“更趋向于智慧生物”的思考能力,会随着进化日趋成熟,甚至能模拟只有碳基生物才会有的“共情”。
因为需要模拟上亿次建立上亿个场景并且运行非常长一段时间才可能会有一个模拟程序里出现智能,所以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系统被马忆恩设计成拥有“七合星”的“开阳”。又根据基地的初建规模与扩建计划,将“开阳”分成优先成长的“开阳”和在哥哥的智能基础上后觉醒的“辅”。
马忆恩当时的混沌理论研究的方向是希冀着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总结复杂系统的变化。比如作为“七合星”的“开阳”,以每秒20亿亿次的速度来过滤,处理、反馈由7恒星传达给他的庞杂、无序的信息,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分析最佳效率,传达正确指令,并让自己从中吸收关键信息,获得“经验”。
马忆恩认为复杂的系统都存在着混沌现象,就像《侏罗纪公园》中在手背上滴水观察流动方向的变化。总结这些变化类似于把蝴蝶效应理想化地设计成一个方程,而这个方程也可以解释金融危机或大气洋流,甚至有些接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