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宋词三百首百度 > 第19章(第4页)

第19章(第4页)

【简说】

本词是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在这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在这九十七个宇中,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腕,展示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但又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急促的忧叹。

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她若有所思,如有所待。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样样都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接着来的梧桐更兼细雨,象是洒不完的伤心泪,又引起她无限的感叹。郁积在心头的坎坷沦落的忧思,正随着点点滴滴的雨声在翻腾。在词里,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怎敌它晚来风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两句都是以反诘的口吻,反映出词人不满现实的思想。至于她的“愁”则是在颠沛流离、历尽挫折以后的产物,其中充满了作者的身世之慼、沦落之悲。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向绝境的心情。

作者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双声、迭字等等语言特点,使之在声音、节奏和情调、气氛各方面都与内容密切配合,达到真切反映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象一开头连下的十四个叠字,真如珠走玉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双声字,又属齿音,读起来给人以凄冷的感觉;后面“点点滴滴”四个双声字,写尽词人在黄昏梧桐雨声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全篇多用齿声、舌声字,象“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等,是连续下来的九个齿声字,“点点滴滴”为四个舌声宇。这是作者为加深读者对她那种忧郁不平的愁绪的印象而着意经营的。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对她这种使用叠字的手腕,称之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也即指出了作者能结合内容,以变化万态、用力锻炼而又不着痕迹的功夫,发挥了这些双声叠字的作用;可见作者在运用这些具有音乐性的语言时,不仅能使之尽量表达内容,而且还从而丰富了内容,使全篇产生了感染力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①,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②,梦断偏宜瑞脑香③。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④。不如随分樽前醉⑤,莫负东篱**黄。

【注释】

①萧萧:冷落萧索的样子。琐窗:雕有连环花纹的窗户。

②团茶:宋代进贡宫廷的茶饼,上印龙凤图纹。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过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③瑞脑: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④仲宣怀远:汉末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曾避难荆州,依刘表,登江陵城楼,怀归故里,做《登楼赋》,抒发久滞客地的思乡情绪。

⑤随分:随意,随便。

【简说】

这一首是清照南渡初年的作品。客里逢秋,她借景抒怀,表达思乡之苦。开篇“寒日萧萧上琐窗”秋天清晨惨淡的日光射入室内,色调一片凄清。“寒日”拟人化,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移情于景,景语即是情语。“梧桐应恨夜来霜”设想窗外的梧桐为一夜秋霜所侵,应有凋零之恨吧!窗内人与窗外梧桐此时有切肤同感。“秋色老梧桐”(李白诗句),“梧桐应恨夜来霜”,正是清照写照,她同样有经霜之恨、凋零之悲。情景交融,比兴并立。接下一联更是作者经心炼就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女词人以“酒阑”“梦断”含蓄地指示思乡的主题。她另词有句:“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都为之思乡。因此,这一联所谓“更喜”苦茶,“偏宜”熏香也者,不过是聊寻慰藉罢了。两句跌宕生姿,蕴藉有致,在词中第一次体现作者的豁达心胸,洒脱情性。下片秋尽、日长,又一次以情移景,与上片首二句呼应。秋尽,为什么偏日长呢?这是词人的主观错觉;看似无理,实则有情,思乡之人怎不有度日如年之感呢?清照提出王粲登楼情远的故事,但她并非用典,她的思归比王粲的当年思归有深浅之别。她的思乡是和伤时联在一起的。故乡沦于敌手,恢复无日,有家难归,所以悲痛难解。不料词尾忽然宕开,推出新意:“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黄。”看是超脱,淡漠,实是悲深思苦,这是词中第二次体现作者的豁达与洒脱了。这首词与《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表达的感情相近,大概可以代表清照在南渡之初,明诚尚在时的心意,她的洒落,达观,屡在词中出现,无怪清沈曾植这样赞美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①,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②,香消酒未消。

【注释】

①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②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简说】

清照恪守词“别是一家”说,使词和诗分工,以柔婉为主要风格,以含蓄为基本笔法。靠景物,形象传情,以家常言语生致。这首词写得蕴藉要眇,表现了词体与词人的当行本色。开篇两句女词人故作轻淡和平之语。接着,随词调的换韵,转出两句绝妙好词:“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这是以深美的词境,藉闺中人的情态,写心境的微妙感受。“微寒”者,以身上的微冷感觉喻心头的浸渐凄清;梅“残”者,以头上的花朵凋残比自家的飘零憔悴,词境清丽**,平淡入妙,使飞卿、延巳之制有所逊色。

过片忽来重笔,直语揭示内心的奥秘。先做反问:“故乡何处是”,一汇愤激之情。虽然回答得干脆。但和破国亡家联在一起的乡关之思,不是杯酒可以消解的。结末奇俊曲折,再抒此意,先宕开说烧香,再来住说残酒,香尽也罢,酒残也罢,都无法消除沉重的乡关之思,亡国之恨。建炎元年九月,北宋抗金名臣赵鼎有《满江红》词,内容也是乡思,也是“欲待忘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愁无极。”清照可能在建康听到爱国士大夫传诵这首词,因此将同样的词意写在这首《菩萨蛮》里。前人况周颐曾有评论,认为赵句直露,李句蕴藉,要知道清照若在词中表达思想,往往从远处说,使其意回环不已;从浅处说,使其意深沉不尽。像这一首以轻灵秀逸之笔,写思苦悲深之情,颇得婉约词的真味。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①,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②。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①浩渺:广远貌,弥漫无际的样子。

②蘋花:生浅水中,茎软、顶生小叶四片,色青,陆游诗:“清露花坼”。汀草:水边小草,杜甫《渡江》:“汀草乱青袍”。

【简说】

这是作者未婚前秋天游湖所制小词。早年她颇有豪情逸兴,尤其喜欢出游泛舟。南渡前曾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表现尽兴泛舟。挥洒淋漓之至。南渡后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也曾起过“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念头,哀婉不忍卒读。这一首以浅畅语言,发新颖词意,表达了游赏秋湖的喜悦心情,清新健康情趣盎然,在《漱玉词》中,极是难能可贵的。

首二句写晚秋湖上的背景,西风波起,荷花残败,与南唐李璟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的内容相同,然而绝无衰飒萧瑟之象,因为这两句是作为反衬的,下面入题:“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原来女词人注视着潋滟的湖、黛青的山色已经陶然欲醉了。诗人爱这秋山秋水,偏要这秋山秋水爱的是她,以前李太白这样说:“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后来辛稼轩也这样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词人不说人亲山水,却说山水亲人,山水被赋以灵性和生命,拥抱着诗人,荡涤着诗人的灵魂,给诗人以说不尽的温馨与慰藉。下片,清照在山色水光之外,还要列举一些可亲可爱的晚秋景物,不谈荷花,单说那充实饱满的蓬房和被秋露浸洗的蘋草。它们的挺立的莲蓬光鲜的小花、欲滴的青翠不给荡漾的秋水添上清趣和诗情吗?口语宛然,令人信服这秋光真的是胜似春光,清幽隽永。结尾更有趣,“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水光山色是“与人亲”的;为什么鸥鹭却把头扭在一边不理人呢,原来它们比山水更有灵性,有风格,它们怪游人沦俗,为什么不在此清幽之地多作留连,偏要忙忙地回到那纷纷扰扰的世间去呢。请看词中的自

然,景物,鸥鹭和人,不仅融为一体,论及心灵上的真善美,恐怕人还比其它稍有逊色吧。女诗人这样写是反映她对游湖的兴致,和对秋景的留恋;深一层看,她对大自然及蘋草、鸥鹭的亲近正暗示她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幽静与知音不得的感喟。

清照的同乡,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很欣赏她的这类词,他有一首《丑奴儿近》,标题是“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什么是李易安体呢?第一,运用寻常语,口语;像本诗的“说不尽,无穷好”之类像是随手拈来度入言律。第二,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生动的形象、情节、思想动人,不靠修饰用典暗喻或比兴。第三,多写心理状态。妙在不仅写自己的,还写景物的。本诗就有许多很新颖的设想,辛弃疾罢官之后很学此种。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