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还有一个给自己生儿育女的女人,将青春奉献给自己的人。
只是长期异地分居,和吕雉的感情淡了很多。
对于刘太公,这位父亲那也是有感激之情的,毕竟在这个年代愿意花费‘巨资’供孩子念书的人不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遥想当年,刘伯和刘仲只能下地干活,种庄家,弄吃的,尽量保证交完田赋之余,还能够一家人的口粮。
赶上风调雨顺,还能剩下,就卖掉换钱,或者做点家居产品或者农具卖,总之就是干各种活,
唯有刘季小小年纪就能读书,这让二人羡慕的同时,心里也有些酸溜溜。
后来刘伯去世,整个家里的活都是刘仲在做,这让刘仲慢慢心生不爽,好不容易等到刘季长大,以为可以给他分担些,谁知刘季却到处游历,常年不在家
这使得刘仲很不喜欢刘季,没少在刘太公面前告刘季(后改名刘邦)状,刘太公除每次在刘邦回来后打骂一句,倒也没有真的用家法处置。
在刘太公的内心其实对刘季还是有所期望的,供他读书就是期望能让刘家摆脱农户的身份,对其“游手好闲”的游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个时候,刘太公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对,还是错,不知道能否如愿以偿,每次刘仲告状,只能数落一顿刘季,说他惫赖,不事生产,不如刘仲能置办家产,
以此来安慰刘仲受伤的心灵。
自古老二都是冤大头。
直到刘季凭借自己的混世能力,成为大秦治下的亭长,成为一方小吏,从这个三儿子身上看到希望。
只是世事无常,刘太公万万没想到世态发展太快,还没回过味就发生动乱,刘太公眼中的刘季成为沛公,成为丰沛的老大,刘季也改名为刘邦,
话说这邦字就是马公书院的先生给起的字,后来刘邦自己将其作为名。
如今一晃数年,当年的刘邦已经成为坐拥大半天下的汉王,刘太公依旧在楚军中过着人质的生活。
刘邦虽然贵为汉王,但其父在楚军并没有好日子过,毕竟项氏是很痛恨刘氏的。
这种子贵父累的状况,在军中并未发酵,直到项羽欲烹杀刘太公胁迫刘邦的事件发生后,军中原本不可闻的声音越来越大。
刘邦再也无法忽视,眼见自己的大汉疆域占据天下大半,拥有无上尊贵,但自己的父亲依旧在楚营,夜深人静之时思虑一下,还是觉得有亏孝道,
很想把他们接回来,可天下纷争不息,刘邦也不知道为何人道。
一直等到陈平、陆贾等文臣要求和解请回刘太公时,刘邦心中的结总算解开,
听闻陆贾返回,刘邦第一时间出来迎接。
没见到人质归来,刘邦心中的湖泊掠过一丝涟漪,但面上依旧含笑,对陆贾道,“先生,请随我来。”
刘邦没有自称寡人,而是以我自称,唤陆贾随自己到后面商谈。
刘邦对人才有着足够的尊重,而且能一直礼遇和尊重到底。
只要有才,刘邦会想法给予其充足的发挥空间,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是一个小型的商议场所,燎炉青烟缕缕,帐内暖洋洋的,初秋寒意竟没有一丝得存帐内。
此刻帐内还有几人正在等候,有陈平、刘交、樊哙、郑忠、华寄等。
见到刘邦入帐,皆欲行礼,刘邦挥手制止,立刻对身后的陆贾道,“先生,此次出使如何,快快道来。”
陆贾便将此次出使的情况,一五一十全部道出,说到最后,众人多陷入深思,唯有樊哙不快道,“先生有辩才,岂不知出使切忌惹怒项羽否?”
陆贾只是微笑不语,眸光一直落在刘邦身上,他知道以刘邦智慧必定可以洞悉。
樊哙依旧再言,“项羽一怒,斩杀先生未必而止,怒而攻汉,死伤难料……”
果然刘邦示意樊哙止言,只听刘邦道,“以先生之言,项羽已动和解之意,再稍加使劲,便可迎回吾翁?”
陆贾点头,“择日再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必可迎回太公,只是臣不适合再次使楚。”
喜欢汉室风云录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汉室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