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清真寺是哪里的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哪有什么大风浪(上)(1)

不过,要论康熙最大的幸、最高的福,还是在他的事业上。六十一年漫漫帝王生涯,不仅未遇到什么大风浪,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事情不管办得如何,到头来却都是大功一件。且先来听个简说篇。

人们在论道乾隆时,一般都会认可,他真是特福极贵之人,在位六十年,实际当政六十四年(这一点比康熙强),恰逢祖上余荫,特别是老爸雍正的呕心沥血、继往开来,让他赶上了一个持久的承平大盛世,一辈子受用不尽。

此时遥遥领先的洋人们(除了还不算真正西方人的俄罗斯人)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还抱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不要说不会过来打它,反而认为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迷人,甚至是学习的榜样。还有那冷兵器时代曾经叱咤风云的游牧民族,值东亚冷热兵器交替之际——当然还有宗教软化等其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衰落,对中原定居王朝已构不成啥威胁了。

这么内外一相结合,乾隆帝的日子过得当然滋润了,其孙子道光也只能在遥望中垂泪叹己命苦啦。更加上一些好事的后人们又生花妙笔得很,把他够让人羡慕不完的一生,再度渲染烘托得“二风”(即风花雪月与*倜傥)尽现。真是光芒四射,让人感叹呀,怎么男人梦想的一切,他都有了呢?于是乎,乾隆的福呀贵呀就更深入人心了,你要说有人比他强,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会支持。

相反看那康熙,基本把他刻意塑造成戒奢从俭、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千年一帝的伟大形象,仿佛与“二风”根本不沾边,特别是所谓一生伟业好像都是在荆棘中靠着他的雄才大略才获取的。这么一来,祖孙两人一对照,谁更有福气便一目了然喽。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事实胜于雄辩!“二风”问题前已提及,多说也无意义,还是集中精力观其功业吧。

康熙接手的是一个刚刚告别战乱、百废待兴的大帝国,赶上的是一个起点很低、较易发展的大时代,这实际上比乾隆上位时机会更多,条件更好,好比你在白纸上画总比在别人的作品上画更能随心所欲吧,特别是制度等深层次的东西,初期较健康时肯定比后期渐渐失灵时更容易掌控。

外部形势也非常之好。乾隆时所处游牧的衰落、西方的不侵,康熙时一样不少,而且与西方的差距还不像乾隆时那么大。人家工业革命还没全面启动,咱要是加把劲,赶上还是有可能的,就看领袖怎么带头了。

至于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康熙时代也不比乾隆差,除了自己引火烧身,挑起了三藩大叛乱,搞得刚与战争告别的国家与民众再次陷入一场大灾难与大痛苦,要不是垂垂老矣的吴三桂不争气,大清在关内的统治甚至也差一点完蛋。其实康熙在位六十有一年,国家是相当安稳的,内部之基坚如磐石,有谁能撼动丝毫?

康熙实则做了一个长久承平的帝王,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如果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了一段时间的不幸福,那是他自己的事,怪不得别人,更不能拿来说项。三藩之乱已说过,再比如鳌拜专权问题,又是一个大谎言。

明明是一个对国家赤胆忠心之人,却因为要烘托康熙年少不凡,英武异常,硬被丑化曲解成蛮横残暴甚至想抢班夺权的乱臣贼子,结果让小康熙受的那个屈辱别提有多深了;但是他神啊,暗施巧计就拿下了鳌拜,亲了政,掌了权,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哪有什么大风浪(上)(2)

事实是,咱康熙帝啥苦也没吃过,分明是自己无上的权力欲在作祟。待长大之时,他的惟我独尊、专断固执的个性尽现,岂能再容忍有一点权力外泄?其实鳌拜不是不忠,而是分割了他的权力,对他产生了制衡——这还得了,拿下算了,就这么简单的事。

不得不说康熙是幸运的。要是像他老爸那样遇到一个多尔衮这样的真正大权臣,那他还能这么轻松搞定吗?再看历史上多少权臣控制下的小皇帝,几人有他这福份!下面的功业篇,第一个要讲的就是这事了,待看后面细述吧。

平定三藩之乱后,大清迎来了更加稳定的时代,国内就此基本祥和,汉人们也认了命,毕竟日子还得继续。其后,帝国周边虽然陆续发生了些事,但已无关安定团结之大局,无非为咱康熙帝悠闲自在的生活之外,多搞了点高尚生活情趣,增加了些锦上添花的玩意儿。声明一下,以上所言仅指个人,事件本身还是很了不起的,绝无调侃之意。

局促于台湾及东南沿海厦门金门诸岛的郑氏政权,康熙元年(1662)以来,除了乘着三藩之乱,东南小旺一段,基本上对帝国也构成不了什么威胁。对大清来说,顶多也就是不除不足以消除汉人反抗之隐患罢了。待到大乱平定,紧跟着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又一病而亡后,郑氏台湾也就越发不足为惧。

康熙二十一年(1682),维护大清帝国诸民族团结统一的伟大汉人英雄施琅攻灭郑氏,拿下台湾,也只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怎么?那噶尔丹放着称雄于中亚牢据天山南北的准噶尔帝国伟大领袖风光安稳的日子不过,此时也来凑热闹了?来吧,咱康大帝掌控着这么大的一个雄壮帝国,正愁没功业可建呢。

要说这噶尔丹,不可谓不是一代枭雄,那一股子热血男儿劲远比他的东方远亲漠北与漠南蒙古王爷们要足,绝对是当时最够资格继承成吉思汗英雄豪情的汉子,无奈时运不济呀。

大清帝国正蒸蒸日上,军事力量不如刚入关那会儿,但依然强劲,加之火炮上的巨大优势,以准噶尔三万骑兵的实力(明初捕鱼儿海一仗歼灭擒获七万蒙古人),东方的两位远亲、成吉思汗最纯正的后裔,又站在了敌人一边,不输才怪!

结果,咱康熙帝亲自带着十几万大军闪亮登场,威风十足,在一场必赢的战役中取得了意料之中的胜利。不得不感慨,这人光有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实力,不可为的事却硬要一而再、再而三为之,就有点不自量力了。结果,噶尔丹经过九年(1688—1697)的奋斗,只落个自身败亡,为他人辉煌做了嫁衣裳。

不过看官们可别以为噶尔丹是死在康熙手上的。其实,要不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闹了家窝子,后方端了他的老巢,噶尔丹哪会自杀,回去还不照样当他的准噶尔大汗?

哪有什么大风浪(下)

当然,再大幸的人也总会有一点小不顺心不是?接下来的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一代雄杰,继续与大清针锋相对,只是实力并未见长。凭当时清军的力量完全可以摆平之,但康熙一直到死,也未能做到,因为他哪有这个雄心壮志哟,从没想过如汉唐那样去征服天山,包吞西域。

不过历史真的很有趣。准噶尔两代雄主,通过不断地挑起战争,却意想不到地引领着康熙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两大功业。

天山依然那么遥远,但漠北蒙古最终还是归附了大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