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命运轮转的意思 > 第71章 时光如梭 岁月静好(第2页)

第71章 时光如梭 岁月静好(第2页)

这些措施都有了缓慢地回报,洛阳县的经济腾飞了,人口增长了很多。陈秀多次得上司夸赞,又得晋王青眼。今年初,已晋升为河南郡同知了。眼看前途光明,家里人就看重他的婚事呢,就想娶个名门望族的女子。

上天有成人之美,就有一宗好亲事掉到陈秀头上了。河南蔡家的家主蔡斌有个最小的女儿蔡姬,是家主近五十岁才生的。蔡姬上头有五个亲哥,十四个堂哥。她比最大的侄儿还小十来岁呢,在家里很是得宠。九个堂姐,都嫁了出去。只她一个还在为婚事筹谋。

蔡家正为蔡姬选婿呢,看了多少人家,都不满意。新升任的河南郡同知陈秀来拜会蔡家主,请他帮忙让出一块地,好让修的水渠取直些。陈秀长得还不错,身材修长,面容清秀,文质彬彬的。蔡姬一眼就相中这位年轻的同知大人了,蔡斌夫妇扭不过女儿。

蔡斌着人打听了陈同知的来历,说是中兴城外开阳书院的学生,因参加第一次科举,侥幸上了榜。得陛下隆恩,外派洛阳。蔡斌一听就乐了:“原来是老王的学生,说起来我与王院长可是多年的好友呢。”

又详细打听了陈家,陈家家世倒不怎么显,陈家是农家大户,和工部杨侍郎是姻亲。不过陈家孩子争气,第一届科举,就上榜两人。陈秀是陈家长孙,治下有功,才升了同知。还有堂弟陈干同届上榜的,现在调去余杭当县令呢,官声不错。第二届科举,又上榜二人。弟弟陈英现在夷州做泉县县令。堂弟陈雄到柳州平县当县令呢。陈家一门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虽官职都不是很高,贵在年龄比较小,前途还是光明的。

又听闻了一件事,陈家虽名声不显,实则巨富。这条件尚可,加上姑娘愿意,蔡家就同意把姑娘许给陈秀。

陈家数年来一直种树,大量卖树苗。最早种下的那两批树木,都已成材。赶上朝廷在城外发现了煤矿,建煤矿需要大量木料,就卖了个极好的价格。发了横财的陈家,一口气在洛阳城里买了同一坊里紧邻的十来座大宅子。

这里插一句,煤炭的好处正是杨七极力向帝后建言的,耐烧,热量大,价值还不大高。用在冶炼与制砖瓦上比柴木好多了。帝后听了,就责令全国各地官员,寻找杨七说的那种黑色的石头,有金属光泽,能燃烧。还真找到不少,紧着就是各地建造开采处。

因为木柴生意好,陈家趁机就找杨侍郎求合作。杨侍郎自与英王分家后,才体会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难处。府里的人口增加了,消耗日大,进项却没有增加多少。陈家送上门来的合作,如何不心动。果然如杨七所料,杨侍郎就是个见钱眼开之辈,哪有什么原则。收到一成的回扣后,数值之大,让他乐开了花。这会儿,再看陈氏与杨蕴,越看越顺眼。

杨蕴也开始显现出天才来,小小年纪,不说过目不忘,也是记性极好,能说会道,长得还漂亮。杨侍郎年龄也大了,人老惜子,低了头,亲自去接陈氏与杨蕴回了府。陈氏小性子,人是回去了,嫁妆却还留在原处。

回归正题,陈家又极擅养植各种花草,在洛阳城外买了一块极大的地皮,一分为二,左边建了一座陈氏牡丹园,培育的牡丹,千姿百态。每到花季,牡丹园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右边却是梅菊园,到秋冬又是一场热闹。配上餐饮业,钱赚的哗拉拉的。

陈家在老家又开了很多作坊,专搞批发。有粉坊,生产粉条、粉皮、干淀粉。有油坊,生产芝麻油、芝麻酱、黄豆油、菜籽油等。有豆腐坊,生产大豆腐、干豆腐、干豆皮、油豆皮,腐竹、人造肉等产品。有酱坊,生产纯豆酱、甜面酱、西瓜豆酱、辣豆酱、酱油、醋、各色酱菜、咸菜。有杂食坊,生产干煎饼、醉枣、各色蜜饯、各色果酱、炒干果、松花皮蛋、咸鸭蛋、咸鸡蛋。还有了手作坊,专制灯笼、纸鸢、折扇、团扇。总之,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到老陈家去打工。陈家还买了几十人,培养成技术骨干。加上有杨家、李家帮扶,这些年赚的钱,不计其数。

陈干只比陈秀小一岁,也是通过第一次科举上榜,外放后表现很好,前年就调到余杭富庶之地当了县令。余杭是李家人的天下,到那里要人脉有人脉,要钱财有钱财,发展的着实不错。

他听了杨依依的建议,开发旅游资源。把漂亮的西湖加以保护,加固湖堤,遍植垂柳。湖中也种下大量不同种类的荷花。岸边的路修的平整,种了不少鲜花。

余杭绿茶早出了名,陈干就让当地农户,把能种茶的山地都种上好品种的茶树。由官府牵头,采取商家加农户的形势,把茶叶卖到了全国,甚至卖到了国外。

帮助李二爷把无涯书院打造成着名的南方书院。请了一些大儒名师,降低收费,广收学子。书院里的余杭图书馆那是江南最大的藏书楼了。无涯书院的附近就是江南印刷厂,每天生产大量的图书。开了书店,文具店,工艺品店,成了全国出名的江南图书交易场所。

余杭多古寺,陈干拜会了所有的寺院。给寺院捐赠印刷的经书善本,画本和画册,结下不少善缘。寺院也常应邀公开做法事活动,吸引了外地的善男信女。

陈干让司农的官吏,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杨七他们培养出来的优质稻种,能一年两熟或三熟。还把土暖房技术引到江南,冬天种植反季节蔬菜。菌类繁殖的技术也掌握了,丰富了江南人民的冬季生活。

杨依依上世本就是江南人,对江南的天气情况,地理情况大致了解。对江南的饮食也很清楚。她整理了许多美食的做法,在余杭城里城外开了数家食肆。就地取材,新鲜制作,更觉美味。

苏杭自古繁华,如今越发出名。现在国人提起余杭,更说上有天堂,下有余杭了。一年四季,皆有美景,美食。

春游西湖赏绿柳,看鲜花。饮新出春茶,吃江南新点。

夏日坐船游西湖,观荷,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湖边的食肆吃醋鱼,八宝鸭子,鲜莲子,荷叶羹。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天气也不那么热了,余杭景色就更漂亮了。看一看远山上的红叶,茶林。游一游西湖周围的古寺,听一听钟声。到依家食肆吃一吃龙井虾仁,西湖红烧肉,西湖鱼羹,叫化童子鸡,葱爆鳝面。再来一碗特色藕粉,清汤鱼圆。

冬季,到杭州看看江南的小雪。到江南小馆吃一吃北方的砂锅,清炒两道脆嫩的反季节小青菜,喝一碗美味的菌汤。到说书楼听一段故事,或者到依然茶楼,看茶艺师表演茶艺。听听江南小曲,或戏曲的选段。

余杭发展如此好,陈干自然很得上司看重。在白先生的指点下,做官就是做人。不能太浮,也不能太鄙。想做事就要把人交好,一个人不能为你成事,未必不能给你坏事。陈干一直记着白先生的交待,特意与上级下级把关系交好。

李夫人看陈家这几年,发展的着实好。陈家四个孩子都优秀,全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就有意把杨荠嫁过去,本来是想嫁给陈秀。可惜一犹豫,人家陈秀就与洛阳当地的名门蔡家结了亲。没法子,只能跟陈干相看。反正这亲上加亲的,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陈家当然是受宠若惊,准备了丰富的聘礼,非常有诚意地结了亲。

成亲后,杨荠跟着陈干去了余杭,小两口关系还不错。江南本是鱼米之乡,景色又美,美食又多,更有甲天下的丝绸。杨荠的外祖也在这里,杨荠在这里生活的如鱼得水,真是乐不思蜀了。

杨依依近两年,把重点放在研究农业上来了。现在的生产力,太落后了。太多的人吃都吃不上。杨依依也不是农业专家,只是在后世,有网络帮忙,多少知道一点点。现在手里有钱,手下有人。还有英王,张当家这些能人相助,加上医馆里那帮神仙的帮助,又找一伙农业上爱研究的人,搞搞作物改良,防虫防害还是可以的。

春系庄园里出产的林檎,经过嫁接,优化,人工授粉,生物防虫,分段施肥,科学浇灌等一系列试验,个头越来越大,汁水甜美,颜色还漂亮。有三种口感,甜脆的,杨七正式给定名,就叫酥果。甜面的,就叫粉果。略硬有嚼头的,就叫韧果。

几块沙地种出的西瓜,经过同样的手段培育。多次选种,多次杂交,主要出产五种瓜。一种是红沙瓤的,叫杨氏红沙瓜。一种是粉脆瓤的,叫杨氏粉脆瓜。一种是黄沙瓤的,叫杨氏黄沙瓜。一种是黄水瓤的,叫杨氏黄脆瓜。还有一种,是籽粒特别大,瓜瓤不好吃的瓜,叫杨氏籽瓜。籽瓜主要是取西瓜子,加了香料精煮,当干果食用,用在茶楼与听书楼都不错。

野生朝天椒经过几代种植,现在产量已经很大了。杨七把这种椒当做秘密武器,添加在依依食品厂的一些产品中,味道更丰富了。

杨依依还跟杨茴到产菌类的地区,跟当地人识别能食用的菌类。收集它们的孢子,回来利用树枝,高粱秸秆之类的做基砧,人工养植出好几种食用菌。

杨依依让人种植莲藕,几年下来,莲藕品质大大提高。尤其是白莲藕,真是又白又脆,藕节还长。红莲藕的花漂亮,红莲褒汤很好。虽然采挖费力,但是超级好吃。吃不了的还能制成风味藕粉。

杨依依还让几个庄头把各庄的生产经验汇总起来。从翻地,除地下害虫起,选种、浸种、育苗、田间管理,到收割、封仓等过程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想出的办法都写成笔记,最后出了一本书。

托晋王把《大燕农业经验汇编》呈到帝后面前,两位还特别高兴,给了杨七和她手下那帮农业专家重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