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兴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第1012章 河工岂是寻常事四(第1页)

第1012章 河工岂是寻常事四(第1页)

潘季驯在衙署中苦思冥想,朱载坖没有去召见他,而是跟自己的亲信臣子们商量起来怎么处理此事。

眼下的事情已经是十分明朗了,漕运、祖陵、百姓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必然是有所取舍的,潘季驯之前的想法是尽力保住祖陵和漕运,至于百姓,那就只能看天了。

朱载坖当然不能同意这种方案,但是朱载坖总不能明说自己对祖陵无所谓,可以放任祖陵被淹没,朱载坖毕竟是朱家的儿孙,这种话随便怎么都是说不出来的。

面对自己的心腹重臣,朱载坖不得不坦露心声,朱载坖说道:“如此看来,恐怕只有迁移祖陵了,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面对朱载坖的话,两位阁臣也在思量着,眼下的情况,似乎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了。但是要迁移祖陵,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说得过去的理由,还需要巨额的投入,迁移祖陵,然后在重修一座祖陵,其中的投入是极大的。

高拱和陈以勤都不建议朱载坖这么做,原因很简单,首先祖陵风水,是很敏感的问题,虽然风水之说玄而又玄,但是谁也不敢否认风水,连太祖、成祖两位皇帝都不敢迁移祖陵,朱载坖作为后世之君,迁移祖陵就更加说不过去了,一旦因为迁移祖陵导致风水变化,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况且迁到何处去?不管是凤阳还是南京,似乎都有些说不过去。何况要想迁移祖陵,首先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太祖、成祖倾尽天下三十余年建造的祖陵,弃之不用,又重新择地营建,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银子,而且祖先安葬已久,再去惊扰,恐有未便。

高拱和陈以勤都认为这事不可行,朝廷上下绝对不会同意的,虽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事涉祖陵,哪个官员敢保证祖陵迁移之后风水依旧,一旦后面出现天灾人祸,总会有好事者将此事和祖陵风水联系到一起,这就极为麻烦了。

朱载坖无奈的说道:“那如二位先生之见,就只有放弃淮泗百姓了吗?”

高拱和陈以勤只得沉默以对,朱载坖不由的无奈,只得先让他们回去。

过了两日,潘季驯请求召见,朱载坖当即单独召见潘季驯,潘季驯这几日不眠不休,衣衫凌乱,胡须都来不及整理,抱着一堆图纸,向朱载坖解释起来他自己的计划。

潘季驯承认,按照之前方案,必然是要牺牲泗州和淮泗之地的百姓的,因为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要引黄淮之水济运河,而同时为了防止出现淮河淤积的情况,就必须束水冲沙,但是这样一来淮泗之间就成为行洪区,因为一旦春夏时节,黄淮泛滥,为了保证漕运和祖陵,必然要在泗州泄洪。

潘季驯经过苦思冥想,提出了导淮方案,总的来说,就是整体治理整个淮河,上游以蓄为主,中游蓄泄兼筹,下游以排为主,安排潘季驯的想法。

为了保障运河和束水冲沙的实施,肯定是要大筑高家堰的,一旦高家堰筑成,为了保障漕运,加上黄河夺淮入海,水量加大,原属淮河支流水系的沂、沭、泗河,因入淮无路,或淤塞、或壅成湖、或乱流东注入海,在淮泗之间的这些小湖泊就此蓄水,成为一个大湖。

这点和朱载坖的看法是一致的,潘季驯认为,有了这个大湖,可以蓄水,也可以行洪,与其如被动等待水淹,不如主动将该地区的百姓迁移走,将此处作为一个行洪蓄水的湖泊,同时将沂、沭、泗河的水也汇入此地。

同时,为了防止洪水,要重新挖出一条新河,用于导淮入海,经洪泽,清江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这样的话,平时这条新河就承担灌溉、行船的事宜,一旦出来洪水,多余的洪水就从这条新河入海,用以分担淮河河道的压力。

按照潘季驯的规划,这条新河全长三百三十余里,一旦新河修成,整个淮泗之间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将会大幅度提升,但是泗州仍旧必不可保,潘季驯认为泗州地形过低,确实是无法保住。

朱载坖于是召见重臣们商议此事,得知潘季驯的规划之后,高拱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朝廷要放弃一座泗州城,将大批的百姓迁移走,还要投入巨资新挖一条三百三十里的新河,除了保障漕运之外,朝廷还能得到什么?

这是高拱关注的重点,也是在场的臣子关心的要点,迁移安置数以万计的百姓和一座泗州城,新修三百多里的河道,所耗费的钱粮可谓是天量的,没有足够的利益,即便是朱载坖同意,恐怕也无法说服朝臣们。

潘季驯在地图上做了说明,一旦新河修成,原来盐城、阜宁、射阳等地的土地就可以得到灌溉,按照潘季驯的测算,新河修成之后,将会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并患苏北的局面,楚州灌区、阜东灌区的六十余万亩的土地将会得到灌溉,同时将新河继续东引,东引灌区可以覆盖八十万亩的良田。

这些得到灌溉的良田可以用来安置从泗州等处迁移的百姓。这样的话,潘季驯认为,可以大幅度降低水患,新河修成以后,减轻了淮河干流的负担,减少了下游淹没损失,除非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正常情况下都可以行洪通过。

同时新河也可以发挥运输功能,潘季驯认为,新河修成之后,两淮盐场的食盐转运也会更加便利,这个问题也是要考虑的。

不过当潘季驯报出需要的银子之后,一众臣子们都不太淡定了,按照潘季驯的估算,修筑新河以及配套的灌渠加上高家堰,一共需耗银一百到一百二十万两,安置、转移百姓,最少需要八十万两,也就是说最少需要二百万两银子的投入,才能够将整个工程完结。

虽然不是一下子投入,但是二百万两这个数字确实令人难以接受,马森就表示:竭天下之财,保一河,岂可得乎?作为户部尚书,马森认为这个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

喜欢隆庆中兴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隆庆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