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已经慢慢落山,刘宣一边沿着校场漫步,一边思考着这只队伍的未来,因为太过认真,居然忘记了时间的流转,就在刘宣低头沉思之时,只见李旭升骑马赶来,大声叫道:“姐夫,今日幸不辱命,终于探清楚了官军的消息。”
注释1:**哈赤,满语的意思就叫野猪皮。
注释2:固原在明代时隶属于陕西省平凉府的散州。到清朝,隶属于甘肃省平庆泾固化道。
注释3:崇祯元年七月二十日蓟门驻军由于饥饿索饷鼓噪,焚抢火药,经多方措处,始解散。
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辽宁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其余十三个营起而应之,缚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上。八月初,袁崇焕与兵备副使郭广密谋,诱捕其首恶张正朝、张思顺,斩首十五人,平定了兵变。
明崇祯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发生兵变,当时边兵缺饷,士兵乘农民起义爆发之机,一齐造反,劫夺固原州库。哗变士兵多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第二年正月,固原兵攻泾阳、富平三县,执游击李英。
由此可见,在崇祯元年,对于明朝来说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九边精锐因为闹饷连续兵变,陕北饥民因为没有活路,朝廷赈济无力大规模起义,由此可见,明朝的灭亡,核心就在税政,根子上就在收不上税来,衍生出来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
因为明朝的税收政策,藩王与有功名的官员读书人都是免税的,这些皇族、官僚、士子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大规模兼并土地,蓄养家奴。
这就导致了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自耕农纷纷破产,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而朝廷为了镇压农民军起义,只能向更少的自耕农加税,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活不下去的百姓更大规模造反。
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才导致了李自成在河南的成功,也是明王朝覆灭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十二章虚实
刘宣见李旭升面带喜色,急忙问道:“可是探清楚了官军的消息,具体过程,你要细细讲来。”
李旭升脸色通红,开口答道:“我们下午兵分两路,我带三个人去董家堡,老陈带七个去了县城,在距离董家堡还有十里之地,我们就下马缓行,只听见董家堡方向一阵阵剧烈的轰鸣,仿佛打雷一般。”
“我悄悄地潜伏过去一看,只见官军操纵着四门精铁炮,不断地轰击城头,这四门铁炮最少也有上千斤,威力十分强劲,不过十轮炮响,就将董家堡堡墙轰塌。”
“虽然下山虎流贼人多势众,但是却远比不上官军兵甲精锐,加上有巨炮助阵,流贼很快败退下来,我见官军大部已经攻入堡墙,才慢慢退了回来。”
“老陈他们去了县城一趟,因为发生了城门口老邓的事情,士卒也有不少人失踪,县城中现在已是守备森严,四门紧闭,禁止百姓自由出入了。”
刘宣点了点头,心中思量了片刻:“现在陕北的形势如此吃紧,陕北王二与巨匪大寇王嘉胤已经汇合,闹出的声势已经很大,日后大名鼎鼎的闯王高迎祥,就是王嘉胤手下的骨干,再过几天,延安府当捕快的张献忠也会加入,这些大字不识的泥腿子,就是日后埋葬大明江山的掘墓人。”1
“榆林镇的精锐边军也因为没有粮饷不能轻动,过上几个月,九边重镇固原边军闹饷叛乱,固原的边军大规模的加入农民起义军中,导致陕北的农民军战斗了大增,三边总督武之望还是靠榆林镇官军镇压了兵变。”
“延长县除了顾世虎的这支守备军,再没有别的正规官军,这时候卫所制度早已经败坏,卫所的军户仿佛不要钱的奴隶一样受到军官、士绅、豪强的欺凌,早已经四处逃散,整个延长所,只怕还找不到一百个青壮,这种军队,远远不能对刘宣起到一点威胁。”
“如今陕北形势吃紧,各地官府都已经有所防备,延长县城守备森严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延长县虽然兵力空虚,但是因为城中青壮众多,加上县衙的捕快胥吏,我这里只有一百多个青壮,只怕占不上便宜。”
“董家堡的堡墙已经被攻破损坏,不是一两天能够修复,只是现在官军几乎全部云集在董家堡,如果调不开官军,现在去董家堡也是以卵击石。”
刘宣微微抬头,眼见营中老弱正在排队打饭,心中也有些欣慰。
这十多天,刘宣也慢慢建立一些规章制度,比如排队打饭,建立简单的公共厕所,建造一些简单的武器。
刘宣叹了一口气,自己这支小小的军队,基本上没有多少训练,只能勉强排成阵型,既不会集合,也不会分散,至于迂回、包围、阵型转换这种高要求、高难度的事情,就更不能指望了。
所幸建成了军队的编制,不再是混乱的饥民,对于明朝大部分的军队,也能够勉强一战了。
明末的军队,一般有员额一万,实际上只有兵丁五千,这五千兵丁,可能只有家丁五百,精锐一千,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裹挟的饥民。
这些饥民,几乎没有任何训练,就被带上了战场,充当消耗的炮灰,像这种军队,战斗力当然不能指望。
刘宣将李家兄弟,赵鲁,陈铁牛叫来,将李旭升探到的消息仔细道来,然后开口说道:“现在整个延长县,只有董家堡和县城有粮,其他的小村寨,大部分也早已经逃散,沦为流民,即便找到一两个,打开了村寨,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