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沈府,就有知客的管事和管家娘子迎接过来。张氏、连枝儿和连蔓儿母女三个与连守信、五郎和小七分开,由管事娘子在前头领路,进了沈家西花园的暖阁。女眷的席面。就摆在暖阁内。暖阁前面早已经搭好了戏台,就准备宴席一开始,装扮好的各色优伶就要粉墨登场。
进了暖阁,先是在一边吃茶,等时辰到了,宾客来齐,这才入席。娘儿三个自然是坐在一起,同席的还有沈家的三奶奶带着两个女儿、辽东府两位同知、通判的夫人带着家里几位年纪不等的小姑娘。
张氏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心里少不得有些紧张。好在入席后。外面的戏台也热闹了起来,又有连蔓儿在旁边周旋,席面上气氛极为融洽。
沈家的三奶奶四十出头,身材略有些发福,性情也极温和,未语先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受了谁的嘱托,在席间对连蔓儿娘儿三个极为照应。
连枝儿依旧温柔腼腆。虽然话不多,但她这个样子,却是最让人挑不出错处的。连蔓儿也不肯大说大笑,但是三言两语之间,就和同席的两个比较活泼的小姑娘相熟起来。
能够被邀请来的太太奶奶们,自然都是消息灵通的。连蔓儿家虽然官阶不高,但有御赐的牌楼,五郎和小七又都得沈六的看重。五郎更是进京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因此,相互说话都着实的客气。
等到暖阁外的戏已经唱完了几折,宴席上的菜品换了几道之后,一桌子的人也慢慢熟识起来,就有人试探向张氏询问起来。女人之间的话题。也不外是那些,一家人来之前都有了准备。
“这是大姑娘,着实温柔可人,可有了人家?”
“我大姑娘十七了,已经许了人家,过些天就要出门子了。”张氏笑着答道。
众人都道恭喜,就又问连蔓儿。
“这是我老闺女,今年才十三,并没许人家。等她姐姐的事情办完了,还得操办她哥哥的,她年纪还小,等她哥哥、姐姐的事都办利落了,才能轮到她。”张氏就道。
“这可可惜了,我看小姑娘这人品难得,正有一户好人家要说给她,这么一来,可不是还要等上两年?”
“岂止是你,我们这也要说那。”别的席面上,就有人笑道。
连蔓儿只得垂头,心里暗暗好笑。这些人,也未必就真是要给她说媒,不过这样说,大家高兴罢了。
“人家孩子年纪小,别让你们如狼似虎地给吓着了。”三奶奶显然和这些人都极熟,因此笑道,又对张氏道,“说到小姑娘的哥哥,令郎可说了亲事?”
“也没有。”张氏就道,“他今年才十五。年纪小也罢了,如今读书,才考中一个秀才,要跟着他先生再苦读两年,等考过了秋试,看他先生的意思,才敢说这事,这样,也不至于辱没了人家姑娘。”
“是这个道理。”三奶奶笑着点头,席上的人也纷纷附和。
说完了自家,张氏就也笑着问旁边的同知夫人,女儿多大了,可许过了人家没有。这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开了。
一席人说的热闹,娘儿三个偷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色,都是嘴角含笑。
刚才那些回答,都是来之前就准备好的,也是一家人共同商量的结果,并非是托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话。趁着今天这个场合说出来,也可以省去不少事。
小七自不必说,年纪太小。而五郎和连蔓儿,也没有这么早就定亲的打算。当然,还有关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府城毕竟还陌生,现在有人说亲,贸贸然的拒绝自然不好,但是只因为门户相当的就定下来,却不知道对方的根底,这是他们谁都无法接受的。
连守信和张氏因为连枝儿的事情,心里还是想着,能有相熟的人家,知根知底,两家相好,孩子们性情合得来,这样再水到渠成的定亲、成亲。既能结两姓之好,孩子们以后过日子也舒心。
连蔓儿也觉得这样很不错。
等到宴席散了,张氏、连枝儿和连蔓儿从花园暖阁出来,就有一个管事的娘子和小七的小厮小核桃一起过来,说是请她们去凤凰楼。
“老爷、大爷和二爷都在,楚先生也在,请太太和两位姑娘过去有话说。”小核桃行礼说道。
“是该过去给楚先生行个礼。”张氏就道。
连蔓儿就也点了点头,大家一起往凤凰楼来。
凤凰楼二楼,依旧是上次给鲁先生送行的那个房间,一张茶桌旁边,围坐着楚先生、连守信、小七和沈谦。
小七见张氏她们进来了,就忙起身跑过来,沈谦也跟着过来,然后五郎从书架后面转了过来。
大家一番寒暄,小七就领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