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处理结果当天就出来了,三十亩地,武家应该向连家交纳地租高粱三千斤,糜子八百斤,大豆三百斤,小豆一百斤,绿豆、谷子各三十斤,花生八百斤。因为连家要提前收回田地,所以赔偿武家高粱一百五十斤,糜子五十斤。另外,武家还将五亩地高粱的高粱杆、岔子都送给连家,做为连老爷子和周氏一冬的柴禾。
商议定了,里正立刻就带人搬粮食、过秤。
所收的地租中,高粱一千二百斤,糜子三百二十斤,大豆一百二十斤,小豆四十斤,绿豆、谷子各十二斤,花生三百二十斤,以及五亩地的柴禾,是连老爷子和周氏一年的供给,交由连守信和连守礼共同保管,按月按需要供给连老爷子和周氏。
不一股脑地将这些粮食、柴禾就交给连老爷子和周氏,这是为了老两口子考虑。比如说要磨米、磨面,用大豆换豆油、豆腐,花生要卖了换钱,供给老两口子所需的油盐酱醋等,这些就都由连守信和连守礼来负责,不再让连老爷子和周氏操一点心。
连老爷子和周氏这老两口子,只要坐在炕上,等着吃喝就可以了。
老两口子的吃穿用度完全不用连守仁和连守义供给,不过他们也有赡养老人的责任。他们的责任,就是将老两口子给伺候的停停当当的。
吃穿用度都不缺,若是因为他们伺候的不周到,而让连老爷子和周氏老两口子有什么不满,或是受了什么委屈,那么不仅连守信和连守礼不答应,这一村的人也不会放过连守仁、连守义这两股人。
除了连老爷子和周氏的供给,再去除赔偿给武家兄弟的,剩下的高粱一千六百五十斤,糜子四百三十斤,大豆一百八十斤,小豆六十斤,绿豆、谷子各十八斤,花生四百八十斤则归连家上房,包括连老爷子和周氏老两口在内的所有人所共有。
这一共是两千八百三十六斤的粮,不算连老爷子和周氏,上房人均可分配到的口粮是二百五十八到二百二十斤左右,其中花生为经济作物,卖掉能换的更多可糊口的粮食,再加上瓜菜,将将够糊口。
连蔓儿粗略地算了一下,这样,也差不多就是原来没分家的时候,老宅的生活水平。
肯定撑不着,油星很少,但也饿不死。
只有老两口子有柴禾,那是里正等人给连守信、五郎做的人情。这些柴禾够老两口烧的,但肯定不够上房那么多人烧的。
这似乎是个问题,但在庄户人家,也不算是大问题。很多庄户人家的地少,柴禾不够烧,那么就要去拾柴禾。这个活,连家上房除了二妞妞不能做,其他人都能做。
这一冬天,也没活计可做,那十几口人正好每天去拾柴禾,有点活干,极好。
三十亩地收回来,里正就和五郎商量,将南山旁边那十二亩拿出来,交给五郎。五郎当即就按照原来的地租,将这十二亩地租给了三十里营子一户叫王富田的人家。
这期间,连老爷子曾几次反对,先是不同意分的那么清楚,后来又不同意将十二亩地佃给别人,说他能够带着上房的儿孙们自己耕种。这些不同的意见,都被里正、吴玉昌等人给劝了回去。
连老爷子又找连守信和五郎。
五郎只向连老爷子说了两个字……
……溺杀……
先送上一更,晚上会有二更,求大家粉红支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五百三十一章 酱块子
。
溺杀两个字,让连老爷子顿时消声,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连守信和五郎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而连蔓儿家这边早就备了几份礼,送到里正、吴玉昌等几个帮忙调解地租纠纷的人家去了。
连蔓儿不知道连老爷子琢磨明白没有,他到底对连守仁和连守义这两股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对连守仁这古人是否真的是溺杀,但是连老爷子对这件事再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连老爷子没话说,连守仁、连守义他们就是再不满,也没有发言的余地。
这件事,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一家人闲暇时坐在一起,难免就又唠起这件事。
“估计我爷这几天都吃不香、睡不熟,就琢磨这个事了。”连蔓儿说道,“我爷他心里,那是十个头的待我大伯一家。他对我大伯一家那期望多高啊,他肯定没那么容易想通,咋他真的就溺杀我大伯他们了?”
连老爷子从不认为他是溺爱连守仁、连继祖,他只是将一家的前途都寄托在长子、长孙身上。为了让长子、长孙能够光耀门楣,他宁愿自己带头,并以身作则,集一家之力来供养长子、长孙。连老爷子应该也不会认为那是供养,他应该认为那些是为长子和长孙提供必要的条件,也就是为了整个家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郎的话是晴天霹雳,是这些年从没有人跟连老爷子讲过的。要想明白这件事,对连老爷子非常不容易。而等连老爷子想明白了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后悔了。
不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是明白的有些晚。也比一辈子都这么糊涂着要强。
“我爷现在是明着向着我大伯、二伯了。我奶好像也变了,这些事,我奶都没说话。”小七吃着香喷喷的烤地瓜片。说道。
这烤地瓜片和烤整个的地瓜味道一样,只是将地瓜洗干净了,切成适宜厚度的大片,然后放在炉盖子上两面烤熟。张氏在吃食上,很是惯着几个孩子。有的时候还在大铁锅的锅底抹上油,放了地瓜片进去烙,也非常的好吃。
另外。连蔓儿有的时候还会将地瓜切丝,就像炒土豆丝那么炒,只是不用泡水去淀粉。这样炒出来的地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