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近几天安生地在家里待着,等新的知州坐稳了位置,便会一切照旧。
事情顺利地远远超出了邵隆的预料,他却丝毫不敢懈怠。
刚刚稳定住局势,邵隆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整修防御工事,顺带着派除了两拨使者,分别去西辽与西夏试试水。
万一李申之的想法有用呢?
邵隆只是单纯地觉得,拿了李申之那么多的金子,不按照李申之的想法去试一试,良心上有点过意不去。
……
再说李申之这边,一路上领着好几万男女老少,另外还赶着十几万头杂七杂八的牲口,浩浩荡荡地从商州东门而出,一路沿着山路朝东南方向下山,打算先走到南阳,然后再东去应天府。
从商州前往应天府,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从东北出发,经过洛阳、开封,沿着黄河一路向东抵达应天府。
另一条便是经过南阳,沿着华北平原与大别山区的交界处向东走,最终抵达应天府。
两条路的距离差不多,其中北线基础设施更好,路网发达,稍微好走一些。
然而南线更加接近南宋国境,相对来说安全性更高一些。
前文说过,李申之现在面临的唯一困难,就是如何把手底下这几万人给带到应天府去。
流民和商州居民们,他们除了在川陕有亲戚可以投奔的,剩下的人全都要跟李申之去应天府。
那些想要投亲的人,李申之给他们准备了几天的干粮,虽不富裕,但也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困难时期,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几万人乱糟糟地聚在一起,让李申之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当将军的不容易。
尤其是那种随便收拢几万流民,就能攻城略地打败正规军的草莽将军,他们的历史地位应该更高一些才对。
就李申之来说,且不说能不能拉着这几万人去打仗,光是顺顺利利地把这群人给带到应天府,都堪比地狱模式。
好在李申之身边有不少帮手,不管是淮北土匪张牧之,还是岳家军中的背嵬军,都是带兵的好手。
李申之只需要说出自己的大略方针,剩下的执行,就交给手下人去办。
无意之中,李申之用上了参谋团制度。
李申之领着本部人马走在最前面,流民们稀稀拉拉地跟在后面。
与流民混杂行走的,是十几万的牲口,由流民里挑选出来的牧民负责招呼。
如此庞大的队伍,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
李申之随行带的粮草不多,全都聚拢在一起,随着李申之的本部人马。这些粮草暂时先留着,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再吃。
他们日常的饮食,是牛羊马奶。
从商州一路走到应天府,约莫一千里路出头。单人单骑快马加鞭,不过三五天时间就能到。可带着几万流民,浩浩荡荡地走过去,恐怕得将近一个月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带着的粮草只够几万人三五天的消耗,必须省着点吃。
反倒是这么多牲口,竟然成了他们流动的粮食制造机器。
经历了几番战乱,豫南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然而满地的荒草,反倒成了牲口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