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的态度最坚决,“血洗圣彼得堡”就是瓦西里提出的。
乔治抽调高日军团组成巴尔干第二集团军,由瓦西里率领,前往利沃夫。
利沃夫是巴尔干战区和北线俄军的分界点,同时也是德军和奥军的阵地结合部。
乔治都没有注意到,在巴尔干战区作战的高日军团,总兵力居然已经达到65万之多。
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其实也不多。
总人口450万的塞尔维亚王国,参战兵力44万。
总人口550万的澳大利亚,动员50万澳大利亚人组成澳新军团参战。
战争爆发时,日本总人口4900万。
乔治要是放开了动员,仅日本一地,就可以为乔治提供至少200万军队。
让乔治惊讶的是,布鲁西诺夫反对将所有高日军团全部调走,称那将严重影响第11集团军的战斗力。
第11集团军30万人,近一半来自高日军团。
乔治将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的援军,补充到第11集团军。
这一批援军共25万人,其中10万人来自阿穆尔,华裔和哥萨克各一半。
经过3次动员,在巴尔干战区作战的华裔部队,总兵力也已经达到20万。
为了不留下隐患,乔治同样不让阿穆尔人打内战。
经过近3个月的调整,最终的结果是,布鲁西诺夫依然率领第11集团军,和鲁兹斯基率领的第12、13集团军对抗奥匈帝国。
瓦西里和安德烈率领巴尔干第二、第三集团军驻扎利沃夫,他们将是下一阶段作战的主力。
杨科夫依旧率领第14集团军,在希腊军队的配合下,负责小亚细亚半岛。
鲁涅夫率领的巴尔干第一集团军,作为瓦西里和安德烈的预备队。
彼得已经于6月份,率领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返回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确保对波罗的海的控制。
巴尔干战区的调整尚未完成,6月27号,北线俄军发动进攻。
这一次进攻是阿列克谢耶夫指挥的,但由于是克伦斯基组织的,所以被称为“克伦斯基攻势”。
和之前的历次战役一样,俄军在战役发起之初占据了一些优势,随后被德军反补,损失惨重。
在持续一个月的激战中,俄军4万人战死、2万人负伤、3万人被俘。
德军在击溃俄军之后长驱直入,短短几天之内,向北推进了145公里,阿列克谢耶夫无奈承认:现在制约德军推进的惟一因素,就是他们自己的补给线了。
制约俄军的因素很多。
俄军在7月17号之前还保持攻击态势。
7月17号,在临时执行委员会的组织下,圣彼得堡50万工人、士兵上街散步,半年前的一幕在圣彼得堡重新上演。
圣彼得堡军区司令科尔尼洛夫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散步民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史称七月流血事件。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李沃夫临时政府倒台,克伦斯基走马上任,正式成为临时政府总理。
克伦斯基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宣布圣彼得堡戒严,解散临时执行委员会,并通缉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委员。
克伦斯基自己都忘记了,他也是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委员。
随后,俄军一溃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