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穿越1480之新世界免费阅读 > 第八百二十六章 狂生上(第1页)

第八百二十六章 狂生上(第1页)

湖广,麻城小县。28

寺院中,一儒生正在开坛讲学,台下聚集而来的听众,除了和尙,还有樵夫、农人、贩夫走卒、甚至不少女子也推开了羞答答的闺门,跑来听学。

能有如此影响力,此儒生自然不是寻常角色,而是大明鼎鼎的狂生李贽。

提及李贽,首先得介绍一下其背后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阳明学”的支流之一,被后世称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名叫王艮,王家先世原居苏州,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其家世代为灶户,王艮“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十一岁时家贫辍学,随父兄淋盐。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東,在孔孟之乡拜谒孔庙时,得到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

王阳明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趁此机会,拜王守仁为师。

王艮初名银,王阳明特意为他改名为艮。艮有性子直;说话生硬之意,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不难看出王阳明对他的器重。

王阳明死后,“阳明学”支流众多,而王艮出身于底层灶户,长期在小生产者中讲学,其所创的泰州学派后来居上,超过了浙中王学、江右王学等六派(由姚江学派分化),其信众上至上层官僚、文人士子,下至市井百姓。王艮平生之努力,也的确没有辜负王阳明的期望。

明中晚期,泰州学派影响极大,人才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这里面自然还有深受其学派影响的李贽。

李贽祖上在元代是泉州巨贾(其家族详情后世存在分歧,这里不多做介绍),到其父李钟秀一辈,家道中落,靠李钟秀教书为生。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其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l,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这从他十二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就能看出。

二十六岁时,李贽考中举人,后来会试落榜,和海瑞一样放弃了科举,选择为官,当上了豫地辉县的教谕。

蹉跎十余年,李贽才混上了西南边陲姚安知府一职。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李贽却写了一幅楹联:“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十余年的清官生涯,李贽就攒下了一轮明月,两个女儿因饥病(有可能是长期营养不良)夭折,而他自身穷的掉渣,辞官后,吃饭住宿还靠朋友接济。据说,李贽平生最大的一笔收入是祖父去世,官场同僚凑得一笔吊唁费,扣除奔丧花销外,他将其余全留给了妻女买田养家。

万历九年(1581年),五十五岁的李贽从姚安辞官,来到湖广黄安好友耿定理家暂住,白天在天台书院,讲学论道;晚上与耿定理作古论今,顺便教授耿家子弟。

这种悠闲的日子也不是古井无波,李贽视礼教为无物,儿子去世,就劝说儿媳不必守节,改嫁他人;他辞官致力追求学术后,行为更为大胆,破例招收女弟子,提出个性自由与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耿定理对此没什么意见,但耿定理的兄长刑部左侍郎耿定向却看不惯李贽的“狂言狂语”,时常与其进行口舌之争,双方水火不容,导致耿家分成两派,甚至到了用武力决定谁为真理的地步。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李贽搬离耿家,移居麻城,投靠了另一位知己周思敏。李贽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担心自己的观点过于惊世骇俗,没有选择住在周思敏家,而是独自住进了寺院,第二年派人将家眷送回泉州,自此“既无家累,又无俗缘”。

李贽在寺院里一住就是好几年,一边讲学,一边潜心读书著说,倒也清闲自在。其流传于后世的《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以及《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六卷,便是在这段时间完成。

(注:“道学”一词在哲学范围等同于“新儒家”。道学(或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的最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学”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如切如磋,道学也。”《宋史·道学传》将“闻道”早晚作为排列传主的重要依据,以周教颐“闻道甚早”居首。)

李贽所著书籍核心为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

其中《焚书》最为惊世骇俗。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李贽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容于世,极有可能会被禁毁。《焚书》一书直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对程朱理学提出大胆怀疑和猛烈批判。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传统读书人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将他驱逐出麻城县。但李贽公开宣称作品是“离经叛道之作”,“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好在李贽身处的是明中后期,各种新思想本就层出不穷,李贽的言论传播后,彻底火了。工部尚书刘东星邀请他去山東著书,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亲自登门求教,连传j士利马窦都三次登门与他交流,全果各地邀请他前往讲学的书信不知凡几。

远在南太平洋诸岛的宋洲儒士听闻了他的故事,也找上外务部请其出面,能否将他请来宋洲讲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