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见父皇艰难地喝下药还一头大汗,赶紧上前去帮父皇擦汗。“父皇可要好起来,皇儿还需您教导。”
太子伺候皇上睡下才离去。
太子贴身太监王振上前,“太子进去两个时辰有余,可是得到皇上的真传了?”
太监王振是太子最信任的人。太子尊称他一声为“先生”。
太子想了想将皇上对他说的话一五一十告诉王振。
王振沉吟,“这般危险的人物还是不要留在京城的好!外传闻刘涛暴虐,若不是曾与太宗一起打战被念旧情,现今早该不在。不过这些都是外面的传闻。杂家知道的也不多,不知是真是假,还请太子亲自定夺。”
“嗯。”太子对王振的信任,让太子将王振的话听进了八分。让太子对刘涛的好好感消耗不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白日,皇帝召见皇太后。
“朕自知命不久矣,唯一放心不下祁镇,他年幼,虽然祁镇后族不强,但朝中大臣也不弱,请母后多照看一二。”
“皇儿莫要妄自菲薄,你定会好起来。”
宣帝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外人是安慰不了他了!
“走前,孩儿要与母后说。切莫让刘涛离开京城。若是蛮子打了进来,刘涛,与张辅能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咳……咳。”
“快来人,皇上晕倒了。”太后慌了,怕了!
宣德十年宣帝朱瞻基驾崩,同月九岁的新帝朱祁镇登基。
明朝的太子是幸福的,每一任太子都能登基做皇帝。明朝的皇帝是悲哀的,没几个是长命的。登位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明朝的历史只有这么长,倘若明朝的每一位皇帝多活年,明朝必定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超越汉唐也未尝不可!
一位仁君在位的时间决定了这个国家存在的时间,一个国家能不能支撑二百年的历史就看仁帝在位的时间!
可惜,始终惋惜,宣帝在位时间的短!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打天下的,身上自带杀戮,天生的皇者气息,文臣不敢多靠近,只能供奉在神庙祭奠。朱棣喜好战争,最不喜办事无力的纯文臣。所以喜好写书的文臣不喜写太宗皇帝。
朱瞻基不同!朱瞻基驾崩后,大明各地纷纷上表,上书表仁帝朱瞻基是明君。一个文笔尚好的秀才都敢对先帝宣帝大赞特赞,敢再公开场合议论宣帝的政绩!
群臣联名上书册表:洪熙元年到宣德十年是“仁宣之治”。
史上有几人能得到“之治”二字!
宣帝在位就如同烟花,给人灿烂的惊叹,却又转瞬即逝只留下灿烂的记忆!
“整个大明都在为先帝表彰,证明先帝的确是明君,是该名流千史的好皇帝。”秦素兰对刘涛说。
“先帝是不是明君自有历史判断。先帝能说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了解百姓生活,懂得百姓苦。”但与太宗比还是缺了些!
武将希望遇到主战的皇帝,文臣希望见到听他们谏言的仁皇帝。刘涛介于两者之间。他不讨厌打战,但不想生活在一个常年打战的地方。
刘涛能为太宗伤心,只能为宣帝惋惜。
正文三七二、刘涛辞官归隐?
三七二、刘涛辞官归隐?
英宗(新帝)登基第八个月便将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任命为掌司礼监,掌司礼监是内监里最高职位。一能掌管内外奏章,二能替代皇帝批红。一个能批奏章的太监,权利能不大?
这位掌司礼监前不久被太皇太后下了马威,见着内阁大臣都夹起他的尾巴。
“刘大人。”王振三十度鞠躬。
刘涛侧身避开太监的鞠躬,谁的鞠躬都可以接受,就这太监的不能。当年静女与牛先民留在宫里的人告诉他,王振人心不足。正在秘密接触外臣。
“王公公这是去哪?”
王振只落后刘涛半步,“皇上命杂家到内阁去传旨。”
王振与刘涛同到内阁,刘涛直接进门,而王振却停留在外。王振一脸羞涩的表情,像是刚出闺门的大姑娘见到了心仪公子,畏缩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被晾在内阁的刘涛吃到第五杯茶水时,三公中的一人终于发现了王振。招呼王振进门招呼他坐。
“谢杨大人。”王振九十度鞠躬,非常的受宠若惊。“能与杨大人说上话真是杂家的福分,哪还敢坐下。”
王振的这些举动让刘涛收入眼底,“哼,只有这位姓杨的才会认为这太监是个不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