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分给他们一起吃的话,只怕用不几日,便没有粮食吃了。
如果左右都要死的话,他们宁肯现在饿死,将粮食都留给士兵吃。
不过贾琮仍然让士兵严格按照百姓人数发放粮食。
贾琮计算的能够支持三四月的粮草,是将百姓也计算在内的了。
此时,朝廷第二批支援过来的粮草,也被清军所截获。
连续两批粮草之后,第三批粮草,就不是短时期内能凑出来的了。
而只怕,蓟州城中的士兵,根本就支撑不了那么长时间了!
接下来,贾琮再次写了几封书信,用信鸽传递了回去。
几日之后,大夏月报再次加刊。
这一次加刊,刊登的依然是蓟州城前线的战事。
增刊上写着,城内的粮草虽然不多,但是城中士兵和百姓,都从容面对。
所有士兵都表示,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而城中的百姓则表示,宁做夏军腹中食,不做满清刀下魂。
满城的百姓,宁肯用自己的身体,给大夏的士兵当粮食吃了。
也不愿城破之后,最终惨死在满清的弯刀之下。
如果只是这些干巴巴的口号,或许还不会让人感同身受。
而报纸上,还刊载了许多活生生的士兵和百姓的事迹。
比方说,军中的牛大,希望自己死后,朝廷能够将自己的抚恤金全都给他老娘,希望这抚恤金,不会被人抢了去。
军中的赵六,希望自己死后,婆娘能够好好将儿子养大。
军中的孙十一,希望自己死后,和未婚妻解除婚约,让她再找个好人嫁了。
而百姓中,孙老大老家是余杭人士,他希望死后能落叶归根,只是这个愿望,怕是看不到了。
刘老叟的愿望,就是朝廷能派遣大军,杀光满清大军,为他们报仇……
这一期的大夏月报,看的无数百姓,无不潸然泪下。
无数士子,义愤填膺,许多书生,都在痛恨自己百无一用,都要弃笔从戎。
便是永隆帝,还有满朝文武,都被深深触动。
其实这样的事迹,并非先例,翻开史书,并不罕见。
不过,史书上记载的,都是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
那些普通士兵,普通百姓的愿望,必然是上不了史书的。
然则,越是那些小人物的心愿,才越能引发普通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