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预料到了身后有飞机俯冲下来一样,瓦里西推动操作杆,飞机吃力地向左转,甩开了三枚40毫米的机炮炮弹,接着,他再推动操作杆,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
几公里的距离,对天空中的飞机来说,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他必须要认真观察地面,目标随时都可能出现!
果然,当他的飞机继续向前飞行了一公里之后,他的眼前就豁然敞亮,那门巨大的大炮,简直就不像是人能够制造出来的!
那绝对是世界上最邪恶的武器!
瓦里西拨动开关,将武器转换到机翼下面的两枚250公斤炸弹上面,既然发现了目标,那么,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摧毁对方!
就在这时,后机身传来了剧烈的抖动,他没有向后看,反正这种飞机也没有什么后视视野,他也没有时间了,他需要进入攻击航路,哪怕就是自己把飞机撞上去,也要撞毁地面上的那门大炮!
但是,接着,他的飞机就彻底地失去了控制,后机身的大火,向前蔓延,他绝望地最后看了一眼那门大炮,嘴里还在高喊:“攻击机,进攻,将那门大炮摧毁!”
苏联人,才是最终的对手!
望着这架飞机盘旋着掉落,维尔纳在心中也是不停地赞叹,和西线的那些国家的军人相比,苏联的军人,更加可怕,他们的战斗勇气,让德国人敬佩。
可惜,他们虽然有勇气,却没有装备,此时,天空中的战斗依旧是一面倒的。
一架架的伊尔-2攻击机,在FW190的攻击下被打爆,而剩余的飞机,却依旧在顽强地向着己方的大炮方向飞行,这股势头,赢得了德国飞行员们的尊重,他们也是最勇敢的军人,而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在空中消灭掉!
空中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地面上的战斗,终于拉开了帷幕。
KV-1,T-34坦克为先导,大批的苏联军队,向着要塞,发起了第一波次的冲锋!
如果从人数上看,苏联军队是不少了,数万人,规模足够大,但是,客观上的地理位置,却限制了他们在进攻中投入太多的人数。
比如,要塞的主体,主要屏障,是沃伦要塞和捷列斯波尔要塞,其中捷列斯波尔要塞被建造在布格河的岸边,内中包括许多旧沙俄时代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物是整个要塞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的科布林要塞是原来的旧布列斯特城,这里街道密布,有许多早期石头建造的坚固建筑物。
要塞堡垒最重要的防御工事被建造在中心堡垒,在这个中心岛屿堡垒的外侧,由坚固的兵营构成环型营垒,营垒墙壁有两米厚,内含大约五百个炮塔。
中心堡垒的中央耸立着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古里米设计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中心堡垒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异常坚固的火力支撑点。
中心堡垒通过城门和桥梁与其他三个辅助堡垒相连,其中通过布莱特大桥连接北部的科布林要塞,通过捷列斯波尔门和一个巨大的索桥连接着布格河西岸的捷列斯波尔要塞;通过霍尔姆门和一个可开闭的吊桥连接南部的沃伦要塞。
可见,这些要塞之间,仅仅有索桥相连,外面连通要塞的道路,也不过五米宽而已,两辆坦克并排都很困难,这样,苏联军队的进攻,根本就无法发挥出他们的火力优势来,兵力无法展开!
好在苏维埃兵力充裕,他们可以同时攻打各个要塞,此时,通往每一个要塞的道路上,都挤满了部队。
尤其是捷列斯波尔要塞的外面,是苏维埃第四十二步兵师第四十四步兵团的官兵,他们此时绝对是干劲十足。
他们的团长,被德国人抓走了,绑在中央的教堂的顶端,他们的一支侦察兵部队,也被德国人狠揍了一顿,同样关在了上面,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奇耻大辱!
现在,指挥步兵团的是大尉级政治指导员尼古拉-涅斯捷尔丘克,不用他做什么思想工作了,战士们是义愤填膺的,就等着冲上去了。
刚刚的一轮轮的炮火袭击,最终在德国的一门超级大炮的前面止住了,他们暂停了炮击,赶紧转移阵地,否则都会成为德国的攻击目标,炮兵部队全军覆没都是有可能的。
而即使这样,炮击也持续了二十分钟,整个捷列斯波尔要塞,至少挨了上千发的炮弹,教堂顶端的那些人,居然还是完好无损的。
扎夫里洛夫少校是无比忧郁的,他看着下面的那些部队,正在冲上来送死,他就感觉到心如刀绞,但是,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刚刚不断的喊话,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发不出任何声音,他只能在这里看着,看着自己的部队,经历一场可怕的死亡。
下面,那些要塞里面的大杀器,已经准备好了。
卡尔大炮,同样是为了对付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的,这门大炮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
最初的时候,这种新型臼炮口径800毫米,发射的炮弹重达4吨。
结果,被军方否定了,于是,设计师们重新修改方案,火炮口径降到600毫米,炮弹重2吨,装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标准射角55°~75°,采用履带式自行底盘。
虽然有的设计师曾坚持把火炮拆卸成几部分运输会更方便,但组装时间相当长,所以最终该炮采用了履带式自行底盘。
这个时候,正好鼠式坦克的底盘也设计出来了,于是,这种炮在设计阶段,就是以鼠式的底盘为基础的,自重比鼠式更轻,机动性也不错。
上面的那门又短又粗的大炮,就显得很另类了。
多拉大炮,最终被裁减掉了,这种大炮太庞大,并不适合大量装备,而这种卡尔大炮就不同了。
自行底盘,来去方便,进入和撤出阵地都容易,所以,这种大炮并没有被裁减掉。
尤其是,在生产中,炮兵将军卡尔-贝克对这种重炮寄予厚望。他认为一旦集中使用数门重炮肯定是坚无不催。
因为他的坚持,这种重炮最终被命名为“卡尔”。
现在,同样是卡尔大炮的第一次实战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