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要学习《说文》《释名》《尔雅》以及篆书、律考、音训,每日相互背诵,每学一篇新文熟读三百遍。
宣和年间,宋徽宗也常来画院亲自指导,有一次让画家画孔雀开屏,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屏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都画成了右脚,可见宋徽宗还是很有生活常识的。
所以许多人说,宋画、古希腊文明、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三件大事,也的确,宋画的伟大成就,其主要贡献就是来自于院体制之内的画家,当然也包括院体制之外的那些伟大画家,像董源、范宽等等。
宋代画院的画风主要是青绿巧整和水墨苍劲两派,这两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宋太祖到宋代倒数第二个皇帝宋度宗,宋代的大画家一直源源不断,仅待诏一级的画家就有180人之多,像张择端、李唐、苏汉臣、刘松年、李嵩、马远、夏圭、梁楷等等,几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画院工作,并留下了极其灿烂辉煌的不朽之作。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其实挺开明的,科举制度方面,也的确最为完善,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
当然,可能也有许多朋友不服,说什么明朝才是,其实不然,只能说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并不是最完善的时期。
因为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就进入衰落时期,变成了只以四书试士,也就是路越走越窄了。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才重新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已经不完善了。
虽然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但还是没有宋朝完善。
这里可以给大家简略的说明一下明代的科举,要知道在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注意,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也就是说,即便你不去学校,在家自学成才,也是可以去参加科举的,这算是很开明了吧。
可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是算是参加科举的唯一途径。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而监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
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
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
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
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
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