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买宋L的都是傻子 > 第二百二十七章(第3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第3页)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即官吏生活大多奢侈,国家好像也没有理由要为此埋单。

官吏不能像老百姓一样生活,那是他们的事,至于因生活标准过高而工资不够,如果这也能成为“当贪官的理由”的话,那么“理由”永远是存在的。

………………

包括清代也一样,清代官员名义上的官俸同样很低,一个七品知县的年奉只有45两白银,合人民币4500元。

按照先前的算法,这点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遑论官员还有一大家子人。

所以清朝官员并不是仅靠俸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俸禄以外,可能那点俸禄还不如他们实际收入的零头,只能算几个钢镚而已。

比如晚清时,有一个叫李慈铭的官员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叫《越缦堂日记》,其中也记录了他家的日常收支情况。

光绪十三年,李慈铭获授户部郎中一职。

清朝时的堂官都设满汉两席,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实权在满人手里,所以李慈铭并无实权,只是落了个闲职。

因为清闲,他平时不去衙门,只是年终考核时去应付一下。

日记显示,李慈铭的年奉是135两白银和1200斤小米。

这些钱约合人民币13500元,月均仅1000元左右,以如今的标准来看,根本养不活一家子人。

可是日记又反映出他年支出2000多两白银,合人民币20多万元,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李慈铭在俸禄外,还有礼品、束修、印结、馈赠四项收入。

礼品主要是下属友人赠送的茶叶、烟草、果品、地方土特产等实物。

束修是他在书院学堂讲学的兼职收入。

清代时,地方人等到京城各大衙门办事,要请担任京官的同乡证明其出具的材料属实,为此需要这位同乡出一份盖了章的保结文书,称为印结,这样可以得到一笔钱,称为印结银。

这笔钱由衙门统筹,每月分发给官员们,按惯例,地方官进京时要给京官送钱物,冬季称为碳敬,夏季称为冰敬,其他季节称别敬,这就是馈赠。

李慈铭的日记显示,这四项收入达2861。2两白银,收到的实物还不算在内,而他的俸禄只有这四项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有了这些钱,李慈铭在京城租了大宅院,纳了小妾,平日的生活就是宴饮听戏,好不逍遥,而他还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中级官僚,一个平时班都不用上的闲官。

而且鉴于明代俸禄实在太低,贪官层出不穷的缘故,朝廷对高级官员,除了俸禄外,还有其他补贴。

晚清时,侍郎一级的官员,虽然基本工资只有200多两白银,可是仅“饭补”,也就是误餐费一项就有两三万两之多,合人民币两三百万,可见其收入之高。

除此之外,由于地方官员缺少京官那种捞钱的便利,朝廷为了避免他们搜刮当地,就在俸禄以外,另外发放“养廉银”,目的是高薪养廉。

“养廉银”高达俸禄的百倍甚至数百倍。

比如总督的奉银不过180两,可是“养廉银”多达15000两,有些甚至达30000两。

即使一个七品知县,他的俸禄加“养廉银”也比同品级的京官俸禄高八倍。

再加上当时因为引进了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粮食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所以清代的物价水平远低于如今。

当时一户百姓家庭如果能年入几十两白银,就是非常殷实的人家了,官员的巨额收入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其实在清朝的消费水平下,官员仅凭基本俸禄就能过上很好的生活,可是官员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追求鲜衣怒马、妻妾成群的奢华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是这样,做官还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那位李慈铭郎中,他住着豪宅、养着姬妾、雇着佣人,可是从他的日记中反映出,他家一年的基本生活用度不过200多两。

然而他的实际花费却超过2000两,可见他把大量钱财用于其他奢靡享乐了。

……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