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的超高真空和高温环境,同化学气相沉积法的高温高压环境,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加点升级后,只是优化了高温环境,依然需要保持超高真空,结果自然是很难降低成本。
五种方法,先后“失败”!
就在刘青以为石墨烯的制造成本遇上了天花板的时候,他最看不上的机械剥离法,却给了他一个惊喜!
【系统:粗糙的石墨烯制备工艺:机械剥离法】
【系统:低效的石墨烯制备工艺:机械剥离法】
【系统:高效的石墨烯制备工艺:机械剥离法】
……
短短两次升级,就从低效干到了高效,花费的灵点,却还不到100个点!
要知道,前面5种制备方法加点升级,最高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升级了7次,花费了将近600个灵点;最低的氧化还原法,也升级了4次,花费了230个灵点;一个多月的灵点储备,都被消耗一空!
哪知道机械剥离法的升级竟然如此便宜,两次就干到了高效。
更让刘青后悔莫迭的是,这种生产方法,竟是如此简单,如此高效!
同样是以便宜的石墨作为原材料。
不同的是,粗糙的机械剥离法用胶带粘,需要人手操作,一层层的从石墨上剥离,剥离后还很难取下,基本没有工业化生产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升级成功的低效的机械剥离法,是通过“球-微球”间柔和的滚动转移工艺,实现了少层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不过产量依然不太理想,价格还是很高。
而高效的机械剥离法,在原理上跟胶带粘同理,不过所用到的胶带,或者说是胶水,却是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在石墨烯剥离上的。
这种胶水配合着特殊的陶瓷底板材料,拥有的粘性,恰好比单层石墨烯与石墨的粘性高一点点,因此在剥离的时候,一次性就能将单层的石墨烯从石墨上剥离出来,同时又因为粘性恰到好处,不会剥离出2层或者多层石墨烯,完美解决了剥离法会造成石墨烯层数不可控的情形。
同时,因为这种胶水在特殊的有机溶剂下,很快就失去粘性,剥离出来的石墨烯,从“小心翼翼”的获取难度,直接降低到“大手大脚”,根本不用考虑人工获取难度的问题。
直接泡在有机溶剂里,然后蒸发带走,剩下的就是赤果果的单层石墨烯了。
如果想要获得双层或者多层的石墨烯,只需要调整这种胶水的粘性强度,无需调整设备生产线,就能轻易改造完成。
至于需要生产多大面积的石墨烯,完全就取决于原料石墨的单层表面积有多大了。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石墨不纯,剥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烯很可能会像乞丐的服装,这里有个洞,那里有个缺……
总之,这种机械剥离法,无需高温高压或者超真空的环境,也无需用到无比昂贵的贵金属钌,更没有极端复杂的生产工艺,也几乎不会污染环境,就连有机溶剂和溶解在有机溶剂里失去粘性的特殊胶水,都能反复回收和利用,因此生产成本极端低廉,真正做到了“白菜价”!
石墨的市场价格一般在4000—9000左右吨,用这种剥离方法制造的石墨烯,除了石墨原料成本,就只有仪器等固定资产投资、能源和加工成本,顶了天翻个10倍!
10倍的石墨价格,了不起元吨,45块钱斤!
而石墨烯目前的市场价,都是论克卖的,纯度最高的石墨烯价格是黄金的十倍!贵的时候都能卖到5000元一克!
反正从几十元到几千元克不等,纯度越高,面积越大,层数越低,价格就越高!
一个是几十~几千元克,价比黄金,层数和面积都不可控,关键还很难买得着;
一个是45块钱斤,要多少有多少,量大管饱,还能定制层数和面积,关键是价格还能有下降的空间。
稍微对比了这里面的差异后,就连已经“不差钱”的刘青,都为之感到疯狂……
“他娘的,失策了,失策了!”
等到将生产工艺在实验室里全部打通,并且检验了石墨烯的质量性能后,刘青抚摸着胸口,差点儿就捶胸顿足。
为何?
因为这里面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
然而,之前他却因为交好船夫哥的缘故,不,完全是中了船夫哥的糖衣炮弹,这厮竟然主动把王船夫拉拢在了一起,共同研究石墨烯材料。
尽管,在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过程中,他假装出资2亿元,实际上是一分钱都没有出。
甚至还从船夫哥这边拉到了1亿元的前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