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看不够,还要抄一遍,顺便做注解疑问。
但是,这么算下来,翰林院的藏书太多,他抄十年才勉强抄得完。
思来想去,他决定拉人下水。
翰林院就是个清水衙门,这里人清贵不说还清闲。
所以时柯仗着自己年纪最小,在一众叔叔辈的人面前很是拉得下脸,请人一起整理藏书阁。
他总不能说自己闲得找事干,必须师出有名啊!
正好,翰林院功能相当于半个国家级图书馆。
他就落实一下图书馆的相关功能。
也方便他找书。
“现在的藏书按照出书年份划分,要记住哪年出什么版本的书,哪位大儒的作品,工程量大,还很容易遗漏,不如换种方式。”
时柯解释道,“按照分类来讲,经史子集分成几大类,也不按照学派分,就按首字笔画来。”
这样避免了学派之分,直接按照书籍本身分类,不容易找骂。
老翰林白檀和翰林学士沉吟不说话,侍读学士嫌弃他没事儿找事,“麻烦不说,当今不少翰林年年用此法寻书,早已习惯。若是突然更换,岂不是弄得大家颇不习惯?耽误找书。”
“诸位大人,不说未来还有几十年的藏书要增添,单是过去三年就增添不少书。这些书按照年份划分,很容易让人记混。”时柯知道侍读学士说得没错,但是目前按照年份排列这种方法确实不容易找书。
“若是我们麻烦一回,整理出来,日后出的书只需找到相应归属,即可轻易找到不同学说的同一类书,横向对比一番。”
就是拉踩对方学说,抬高自己身价。
时柯注意到不同学说的代表人心动了,于是他再度增添筹码,“而且,这项工程并非一日之功,我等忙不过来,不如增添几个志愿、呃,义工。”
差点说顺嘴了,这年代的志愿者还叫义工。
什么是义工呢?
就是过来白干活的。
每个翰林可以有两个义工名额,带人来抄书,整理,做一些杂物活。
说白了,就是给他们的学生子侄一个提前进翰林院的机会,感受一番。
如果是资质好的,还能被人提前惦记上,结交一二,说出去都能让人高看一眼。
这般说法倒是得到侍读学士的认可,他甚至道,“作为报酬,可以一人抄一本藏书回去。”
不过另外一个侍读学士皱眉,“抄书可以,但这一日两餐……”
说到这里,时柯必须吐槽一番翰林院的饭食!
一日两餐不说,菜少没多少肉,更没有小炸鱼,每天喝喝茶吃点点心就是他们的日常。
他心底已经有了无数美食计划,就等人到位落实。
翰林院的点心茶水谁爱吃谁吃,他要点外卖!
趁着这个机会,时柯连忙说道,“八月丰收,我山庄收成不错,可以做些新样式饭菜送来,不知这可否进来?”
翰林院学士有点挂不住脸,时柯解释道,“我那庄子上新得的南方作物,去年已经丰收过一轮。今年更是达到一亩八九石之数,正好借此机会,请大家品尝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