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件小事,开封府的知府居然上报给了皇帝,而那个不知道是最终承袭了哪个庙号昏庸皇帝,居然因为一个留言,就派他的太监到刘家来拿她。怎么不让刑部把她直接下狱呢?
手背抵住双唇轻咳了两声,李静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严肃认真道:“承蒙万岁爷召见,自然是小生十世修来的福气。只是,小生生来胆小,不敢窥视天颜。而且,这件事,小生觉得,跟公公便能解释清楚。
关于花精流言那件事,小生多少猜得出因由,小生当日进京,与刘公子外出偶遇了晏大人,刘公子被友人叫走,天晚了,晏大人便请小生留宿府中,并派了两位丫鬟随侍小生。小生沐浴时不习惯有人在旁伺候,可是,两个丫鬟又怕怠慢了客人,执意要服侍小生。争执不下,小生便出手点了两位姑娘的|穴道。
小生解开两位姑娘的|穴道之后,两人慌乱奔出,第二日,小生想要解释,两位姑娘却因为惧怕躲着小生。小生心想也不是什么大事,便没有解释。可能是两位姑娘有什么误会,便把心中的不安向人倾诉了,然后,流言扩散,三人成虎,便有了花精一说。
至于哪位失踪的小姐,小生近日,一直留宿刘府,夜间,多半与刘公子弹琴舞剑,自娱自乐,从未出过府中。这点,刘公子院子中的下人,都可作证。衙门要想找到那位小姐,还是从别的线索入手比较好。”
听了李静的话,孙公公沉吟片刻,开口道:“小世子的这番话,说得确实条理分明,让人茅塞顿开。只是,老奴年迈,记忆力不好,烦请小世子随老奴入宫一趟。
万岁爷仁慈宽厚,小世子大可不必畏怯。”
废了那么多唇舌,却还是无用功,李静心中有些负气,目光转向刘美,带着求救的神情。她如今借宿在刘家,又与刘禅过从甚密,若是因为这种荒唐流言被召进宫,对刘家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吧。
可是,刘美却对李静道:“贤侄大可安心,皇上仁厚圣明,断不会平白让贤侄蒙冤受屈。没有提交大理寺,而是直接召见贤侄入宫,也可看出皇上对李家和贤侄的厚爱。贤侄就随公公走一趟吧。”
李静心中腹诽着“皇上哪里仁厚圣明?宋太宗就因为一首词就赐了李煜毒药,如今这样的流言出来,要我抹脖子,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可是,却还是乖乖地道:“如此,有劳公公了。”
随着孙公公起身,刘禅也起身道:“我跟你们一起去。”
刘美声音中含了一丝慌乱训斥刘禅道:“皇上召见李贤侄,你去凑什么热闹?”
刘禅看都不看刘美径自往前走道:“前些日子,我刚刚回京时,皇上说想看我表演蹴鞠。再说,这几日只顾跟静在一块儿玩耍,都好久没有看姑姑了,我想她了。”
刘禅搬出刘皇后,刘美被堵得说不出话来,只得随他。只是,在送孙公公出门时,刘美突兀地握了握他的手,两人刹那间交换了一个神色。
李静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抹玩味讽刺。
如果她真的因为这件事被皇帝赐死,那就是“一个点|穴引发的血案”,于她自己是一个误会引发的悲剧,一时之间,对整个京城甚至全天下的百姓来说,怕是一个可以引来饭后谈资的喜剧。大小,她估计也能做一回名人。
当然,注定不会有她的太爷爷李煜出名就是。史书上,估计也不会留名。
不过,也许,野史上,会留下一笔。还会有人根据她的故事写成小说、话本、演义、戏剧,流传下去。
胡思乱想着这些,李静唇边上翘,还真没有什么慌乱恐惧,主要是,这件事,简直太喜感了。
堂堂一国之君,不去治理天下大事,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跟一个从无知无识的丫鬟口中传出的荒唐流言较劲,还煞有介事地派人召她进宫。
与皇帝“谈心”
进宫之后,刘禅就跑开了,说是去找他姑姑玩。李静知道,他是去找皇后求情去了。流言这种事可大可小,李静能因为刺密谛的一句话,一生下来,就被李家赶出家门,及长,还被她的生母畏惧怨恨。
皇帝因为一个荒唐的流言,一时兴起,要了她的性命,也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如果皇帝真的觉得犯了什么忌讳,对她动了伤心,怕是再受宠的皇后,都不敢为她求情。不过,刘禅这份紧张,李静还是记在了心上。
这件事若过去了,刘禅与她,当真就是过命的交情了。虽然,这个人情欠得多少有些滑稽。
这样胡思乱想着,李静被孙公公带到了皇帝的御书房,拜谒过后,皇帝让人给李静搬了个矮凳赐坐,他自己,坐得主位,也没有李静在电视上看到的金銮殿上的高高在上。
这样的礼遇,让本就不太紧张的李静,有了闲心,拿眼角打量皇帝。
许是这件事太过荒唐喜感,见到真人版的皇帝,李静甚至没有见到真人版晏殊的那份亢奋激动,畏惧什么的,也丝毫没有。尽管,如今,她的命捏在对方手中,他的生死,就是对方一句话的事。
御座上的帝王,除却那身明黄的衮袍,金镶宝石的玉冠,也就是一个相貌只能称得上普通的中年男子,蓄着山羊胡子,眼角之下,有明显得眼袋,神色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