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牟老郎中重用附子,顾沐云心里瞬间思绪翻涌。
附子,重用附子!难道这是火神派?
在学院系统学中医,自然要对中医历史进行详细了解,而且在外面也跟民间医生学过,更清楚中医内部复杂。
中医历史悠久,派系林立,什么经方、局方派,河间派等等非常复杂。
现代根据治法,把这些门派分为八派,也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一是伤寒派,两千年前河南和湖北比现在冷得多,疾病以寒为主。
活跃在此地的张仲景以温药治疗了当时很多寒性疾病,提出“用药当以温药和之”的重要理论,着作为《伤寒杂病论》,(古名为《金匮玉函经》),后世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第二是脾胃派,也称为补土派,祖师李东垣以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病皆因脾虚。
第三为滋阴派,祖师朱丹溪以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确立“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
第四派为寒凉派,祖师刘完素根据《内经》理论,重视针灸,擅长使用穴位,形成以清热泻火为基础的针灸学术。
第五派为张景岳主导的温补派,他的理念是“阴常不足、阳本无余”,认为人的阳气很宝贵,不能轻易用寒凉药损伤真阳,以温补为主,极力推崇八味丸,也就是金匮肾气丸。
第六派是温病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着有《温病条辨》,《瘟疫论》用药多为寒凉清灵为特点,比如菊花、桑叶、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少用麻黄、附子、大黄等猛药。
这些门派在一种病上就有不同治法,就比如说在“阳”了高热时,一部分人选择用寒凉的清温胶囊退烧,一部分人选择用伤寒派的温热药发汗……取舍自选。
第七个门派就是火神派,其实也脱胎于伤寒派,主张补阳为主,所以该流派又叫温阳派或者扶阳派。
代表人物为郑钦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的特点就是用大量附子、干姜、肉桂和麻黄。
第八派就是攻邪派,该派用黄帝内经里的吐法,下法、汗法治病,对怪病重病有奇效,就是过程痛苦。
顾沐云学习针灸,自然对传统医学有了研究,
现代对火神派的用药一直争议很大,因为主药附子、乌药在现代药典里属于剧毒,用量极度控制,最多十克,牟老郎中的用量已经是以两起步。
其实用火神派来划分牟老郎中是不正确的,因为伤寒派从两千年前就一直用附子。
而火神派真正的创始人是清末伤寒派郑寿全,字钦安,原籍安徽,祖宦游来川,随家居于四川邛崃固驿镇,24岁在成都坐诊。
他医术上乘,临证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量大而准,治愈很多大症重症,被人称为“郑火神”,名誉云、贵、川数省。
有一个病例为证:清光绪年间,成都知府之妻患吐血病一年,医药无效,成都府所属16个州县纷纷举荐名医来为夫人治病,都认为是血热妄行,或是阴虚火旺,结果越治越坏。
后经人举荐郑钦安,见夫人面色苍白,夏天还铺着皮毡,盖丝棉大被,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
郑钦安处方:制附子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如此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让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但夫人喝药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止住,还吃了两碗稀饭,渐入坦途。
郑钦安所传弟子众多,入室弟子卢铸之四代为医,至今为止在成都已经传承两百年。
除直传卢氏家族之外,还有其他火神传人,比如重庆“火神菩萨”补晓岚,贵州李师彦,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无锡张剑秋,郫县范中林等等,都是当代名医,传承火神派衣钵,以擅长用附子而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