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圣明!”大臣们附和着,但是心里头都不断嘀咕,您有了决定就早说啊,害的他们为了漕运还是海运争执了这么久,是在玩耍猴吗?当然不是耍着玩。
薛蟠从这件事情一开始,就没有正面说过要现在就用海运代替漕运,这些都是江南那些既得利益者自己的脑补,他们害怕权利被分割。而事实上,薛蟠关心的漕运还只是未来的问题,到了淤积难返的那一天,海运自然会代替漕运。而现在更加关键的是要有一支海军,才是当务之急。
不过这不能第一时间提出来,而是要有一个铺成。大庆虽然不是宋朝,重文轻武,但是朝臣们大多不喜欢打仗,更别说建立一支海军了。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海上的那些事情,才能有了建立海军的缘由。
用着漕运与海运这一说,搅动了大家的心,事关自己,当然会全力地去打听大海上面的事情,也是让朝臣们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的办法了。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认知,再和他们说清楚,现在大庆面临的尴尬局面,在海上没有自己的势力怎么行,同时连最先投入的银子也不用他们考虑了。
在强烈反对了海运代替漕运之后,大臣们明知需要海军建设,皇上也都一步步安排好了,与他们自己也没有利益的关联,还有什么道理不支持呢。
这也是郇昰与大臣们各退一步,大庆人确实不熟知大海,风向、航向、航线等等都要摸索,等到百年之后,一切都掌握在了手中之际,漕运面临着运河断流的困境,改道海运也就自然而然了。
“皇上,臣请上奏。海船建造一事耗费巨大,光靠国库支持,许会后力难继,不如让广招商资,让商人投钱参与其中,毕竟海上与洋人的贸易,多为民间商贸。等海船舰队建设后,有了武力的保护下,我大庆商人也不惧海上风险,能够西下南洋,与那里的小国互市。也是改善民生的善举。”牛松特地来了京城,今日参加了朝会,就是为了上奏此事。
朝臣们一看居然是新上任的镇国公牛松。镇国公一脉久居江南,没有想到他们是海上贸易的支持者,这事情有些意思,看来江南也有了很多人,想能在海上捞到银子啊。
也是,只要是银子谁不喜欢呢。并且在开创的阶段中,能够抓住先机的人,更加能够拥有往后这一路的决定权。
郇昰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镇国公所奏一事,从长远看确实能为我大庆的海上贸易铺平一条道路。不过招商一事牵连众多,又是为了筹集海军军费,还要从后再议。诸位也好好想想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大庆与南洋诸国的来往并不密切,也要事先留心才行。”
****
海军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就是要造海船,除了薛蟠手下的那些能人们,还要调集其他的工匠们,对于这些技术成员,在大庆朝的地位其实并不高。许多人都觉得这些事情是巧技,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其实守卫国家,并且能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做出了卓越贡献中离不开这些技术员。
就在这个吸取收纳人才的过程中,工部是慢慢发展了起来,他们从原来的没有人关心的部门,变成了一个银子投入多的地方。因为不能在官职上给予那些技术人员优待,许多也是没有能力通过科举考试的,但是在月钱与俸禄上,还是能多加上一些的。
不过大臣们没有还没来得及有心情去关心工部中吸收的那些技术人员月钱的问题,各地的图书馆却是已经都建成了。就等着要正式对外开放了。
这对于大庆大多数的文臣们来说才是要关心的大事。因为在图书馆落成的碑文上,皇上表明只要他们也捐了书,就能铭刻下他们的名字。这可真是功在千秋的好事,谁都想赶着上,让举子们也好,后世人也好,能记住自己。
不过,其实多没有多他们捐的那几本书,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图书馆是皇上用内库里的钱建的,给谁留名的决定权在皇上的手上。这个时候,大庆的一阵为了郇昰叫好的声音,也没什么人在天下文人都赞美皇上盛举的时候,跳出来作死。
郇昰经此一事,算是踏实地迈出了一大步,收拢了民心,也将许多人收归手下。时间兜兜转转,已经出了一年的国丧,也是宜婚嫁的好日子了。
第九十六章
总算是出了一年的国丧,京城中的媒婆们又开始行动起来了;这一年耽搁的生意可不少;那些适龄的小伙子们都等急了吧。百姓们有他们操心的事情,这聘礼是要多加一头牛还是几只羊之类的。大臣们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心事,大庆朝的选秀制度并不是强制式的;也就是说皇上想起来了,召集天下适龄的姑娘们去宫中选一下;想不起来也就算了;放一句话让大家自行婚配了。要说先皇的后来十几年中,也只办过三次选秀,多半也不再是为了充实后宫,而是为了他的儿子们选人。
但是郇昰不一样,他现在才只有二十九岁,就算是按照虚岁算三十而立了,也不是不近女色的年纪。不少人又想要进言了,让皇上开枝散叶之类的话,他们在肚子中打了好几便草稿,但是最近的风头有点不明朗。
这事情主要还是出在了每日不作死就难过的郇旪身上。
最近图书馆的落成与开幕一事,占据了流言榜首位,大家讨论的都是昨日在图书馆中又看到了什么书,前一段时间的读书策论比赛中谁获得了头名,大庆很久没有这样热闹又不失友好气氛的文化活动了。
图书馆的建立不只是为了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郇昰一物多用,也将它变成了一个供大家交流的地方。他鼓励读书人们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不只是诗文类的,最好是要言之有物,比如说结合着庄稼与天气的变化,水坝与河道的走势,这样的事关民生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每个人想要说的,或者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点子,都记载图书馆中特别的策论集上,朝廷会定时的派人下来,收走这些策论。
优秀的那些会刊印成册,然后将这些观点告示天下,成书之后,再引入各地的图书馆中,以供大家阅览。
这是一个一举成名天下之的捷径,许多的读书人都耗尽了脑子,在想着应该写一点什么,可以直达天听。可是郇昰给出的论题,太过贴近民生,有些只知苦读的人,根本不能详实有据地写出点什么来。而且已有了官身的人,不能参加这个活动,毕竟是主要针对选拔民间的人才搞出来的事情。
但是还是有很多官员关心这事。要知道图书馆在每个省都有,皇上看不过来这么多的策论,每个省的官员是第一道把关人,他们可是被郇昰下了严旨,要按照要求选人的。
就在这样美好和睦的气氛中,郇旪觉得自己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了,他不是一个闲的下来的人,习惯了在算计中生活的人,一下子空了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做就很难过。于是,郇旪干了一件大家绝对想不到的事情,他立志要让整个京城的纨绔子弟都改邪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