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时候制度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
这也是荀子身为儒家大儒,却教出了两个法家学者的根本原因。无论是韩非的法术势集于一身,还是李斯的法家思想,都是脱胎自荀子的性恶论。
可以说,荀子的思想本身就有关于法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表儒而里法,既尊仁政,又崇尚法制。内含三分王道,一分儒政,乃是以王道仁政驾驭法律的学说。
用后世很贴近的一个说法,那便是儒皮法骨。
这也是封建王朝两千年来主推的制度,时间已然证明,这种制度大体上没有问题。只不过乔松作为后来人,可以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以让其更加合理罢了。
所以,乔松想要将纸张扩散之事交由儒家来负责。如果单单只是为了找一个老师,他是断然不会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托付给儒家的。
至于后世腐儒的影响,乔松只能说,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造就了华夏思想体系的源泉,很多恶习还尚未出现。
儒家此时对手繁多,乱说话是会被其他学派围殴的。所以,儒家还没染上后世的坏毛病。
将这种风气保留下来,将会是大秦,是这片土地最瑰丽的智慧结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固然稳固了帝王的统治,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乔松不为也。
故此,乔松想以纸张为本,在咸阳建立百家学宫,请荀子入秦为祭酒,以纸张传播百家经义为饵,纳百家入秦,保留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璀璨成果,同时化解百家与大秦之间的敌视。
“儒家?”嬴政眉头紧皱:“给寡人一个理由。”
大秦素来不喜儒家,嬴政这个帝王也不例外。
但是,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所说的,嬴政可以耐着性子听听他的理由。
乔松面色严肃的解释起了原因:“当今天下,诸子百家,显学者为儒墨二者而已。然,二者皆与我大秦不亲近,甚至多有暗中助六国而对抗我大秦之举。
先前孩儿就担心,我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由于官吏储备不足的原因不得不依赖六国原有官吏。如此一来,大秦对山东之地出现掌控必然不足。
故此,孩儿欲收儒家为大秦效力。以儒家学子的数量,在我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当可增强国府对新纳入之地的掌控。”
“尔欲行儒家?”嬴政眉头皱的更紧了。
乔松摇了摇头:“孩儿哪家都不选。”
嬴政愣住了:“何意?”
明明从此子的话中,可以听出他极为推崇儒家,可为何是这样的答案。
“儒道法墨兵,阴阳农纵横,诸子百家各有长处,亦各有不足。商君书有言,治国不一道,孩儿深以为然。故此,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拘泥于一家。”
嬴政眼神中闪过一抹思索,没有说话。
乔松此时也非常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在父王面前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会不会遭到驳斥他完全没有把握。
但过刚易折,商君之法只适用于战国争雄,而不适合承平盛世。秦国必须做出改变,否则,难免重蹈二世而亡的覆辙。
然而,让乔松意外的是,嬴政并没有评价这样的想法如何,而是单纯的说起了荀子这个人:“荀子能教导出韩非,李斯这样的大才,未尝不是一个好老师。你要如何请其入秦?征辟吗?”
“父王,荀卿乃是大才,征辟未免太过轻浮,有失礼数。故此儿臣打算亲往齐国,请荀子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