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许三观卖血记》来说,改编成电影林子轩能拿到三十万的改编费用。
其他还有电视剧和各种形式的舞台剧,运作的好,光是改编费用就超过百万。
所以,怎么推销自己的作品,是国内作家和出版社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这点上,《百花》杂志做的很好,他们在八十年代就和张亿谋签订了“首看权”协议,为作家和导演之间牵线搭桥。
对《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基本上是一片好评。
然而,对姜闻拍的电影,有人不大看好,担心姜闻拍的太过尖锐,会和当年的《活着》一样过不了审查,最终不能在国内上映。
也有人觉得姜闻会把这部片子拍的和《活着》的风格类似,在艺术性上无法超过张亿谋。
还有人对葛尤能不能突破表示怀疑,葛尤拍了三部贺岁片,别到时候观众还是看贺岁片的感觉,那样就把这部片子给毁了。
圈子里各种声音都有,葛尤的压力不小。
这些天,葛尤虽然一直宅在家里,却也会翻看报纸,和朋友交流。
他拍的时候觉得挺好,拍完后觉得还能更好,就会有这方面的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
葛尤拍贺岁片也有压力,但压力不大,只要把观众给逗乐就行了。
对待文艺片,他格外的认真,不想被人当成单纯的喜剧演员看待,艺术在他心目中还是相当神圣的,他有着一颗成为艺术家的心。
“尤哥,忙什么呢?听说喜欢上摄影了?”林子轩招唿道。
“瞎忙呗,就是觉得好玩儿,买了一台相机拍拍身边的景致,是那种一拍就能出照片的,方便,不用到照相馆去洗了。”葛尤回应道。
葛尤有不少爱好,不光是玩玩,他喜欢琢磨,能把爱好琢磨成专业水平。
有爱好的人生活过的有滋味,不会觉得孤独,还能缓解压力。
“冯哥正在琢磨下一部片子,可能会和好莱坞合作,还是贺岁片。”林子轩提醒道。
“前两天晓刚和我提了一嘴,他有个想法,我倒是没什么,就怕老外不适应咱们的工作方式,沟通起来麻烦。”葛尤担心道。
“没事儿,在咱们的地盘,不能太惯着他们,华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林子轩玩笑道。
两人聊了几句,电影开始放映。(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生的悲喜剧
姜闻的这部《许三观卖血记》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
影片通过许三观这个人物勾勒出华国底层民众几十年的生活变迁,每一次遇到生活上的磨难,许三观都是依靠卖血来化解。
卖血成为底层民众谋生的主要手段,电影中的小镇成了一个缩影。
姜闻着重刻画了许三观卖血时的神情和举动,他把许三观当作英雄进行塑造。
一个有着各种毛病的小人物原本不具备英雄的气质,然而,在每一次卖血的时候,许三观都像是上战场的英雄。
他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爱人才去卖血的,这件事本身就有一种悲剧的东西在里面。
于是,许三观在姜闻的镜头下成了一位悲剧英雄。
只不过,葛尤的演绎截然不同,他没有把许三观当成一个英雄来演。
许三观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没有英雄事迹,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
姜闻擅长塑造英雄,葛尤善于演绎小人物,两人的合作把各自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葛尤只是演好自己的小人物,英雄的气质是姜闻强加在葛尤身上的,这两种气质在葛尤的身上既矛盾又和谐,还显得有些滑稽。
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悲剧,而是以喜剧的成分为主。
葛尤就是用这种喜剧的方式来演绎姜闻所要表达的悲剧英雄形象,看似矛盾,其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大家看来,这就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混淆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