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以李悝的修为,自己手底下的那这个暗卫想从李悝的家中带出什么,简直难比登天,但却这样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让他不得不去遐想。
不过他对于李悝笔记上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的记述还是十分认同的。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在笔记上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要“夺**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才是正道。
对此岳王更是大受感悟,每每李悝推行法令之时他都会仔细斟酌其中的深意,不在如同之前那般放任李悝去弄。
当然了,这倒不是他对于李悝不信任,恰恰相反,他这是想要深度的了解李悝,这样才能彻底收服这个人才。
没错,就是收复。
他的岳国因为李悝的出现而重焕新生,若是能将这样的人才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无疑是最为巨大的财富。
兴许这般,他的岳国也有一争天下霸主的资格。
想到这里,岳王的心底仿佛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
李悝看着如今的岳王,暗自摇头,虽说此人有着枭雄之资,可惜,被岳国这个小国给困住了,眼界还是太低了。
犹如那井底之蛙,如今的他只是看到了井外的明月,还未看到真正的天空。
不过这与他又有何干,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过客,真正的岳国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车轮中,现如今的这里,不过是他实践自己所学的地方罢了,根本不值得他倾尽自己的心力。
至于最后岳国究竟会如何,决定权始终落在这一国之君的岳王手上,他自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岳王也的确没有猜错,那笔记本来就是写给他看的,现在他依旧选择一意孤行,他又能如何?
自古以来君臣有别,君王做下的决定便只有君王自己能够更改。
因此李悝也不在军事上操劳过多的心思,既然岳王想闹,便交给他去闹吧。
反而在经济策略方面,李悝加大了功夫,尽地力之教便是李悝的主要主张。
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
“尽地力”同样是一种“重农政策”。他经过了实地的勘探计算: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这一政策大大丰富了岳国的国力,保证了岳国的物产丰富,后勤保障,而就在这样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岳王终于是举起了自己手中的屠刀,伸向了周围的国家。
第一百零一章:武能安邦(一)
“将军,您醒了?”站在孙武旁的军士看着醒转过来的孙武,激动的说道。
“嗯,现在外面的战况如何了?”孙武语气平淡的答到,同时尽可能的缓解他们急切的心情。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着急,虽然他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可是从这两位军士的语气中就能听出,战况的紧急。
“将军,您醒了真是太好了,现在卫国的三万大军将我们困死在了这个峡谷之中,若非将军您拼死为弟兄们,开出一条血路,我们都死在了那战场上,只不过,,”这名军士语气激动的说道,不过越说道后面,声音反而越来越小,犹如蚊鸣。
“只不过什么,你直说便是。”孙武看着这名军士,双目严肃,对于一切可以知晓的信息他都要尽可能的掌握。
“只不过我国的大军似乎已经将我们抛弃了,现在的我们行军存粮不足以支撑三日,加上峡谷中并无水源,所以,就算这个峡谷易守难攻,我们若是无法突围,也无法坚守七日以上啊。”
这名军士说完之后头就垂了下去,眼眸中满是暗淡。
这七日还是因为他们的军士都是炼体有成的修士,保持几日挨饿自然没问题,可是这诺大的军队又怎么尽皆能做到餐霞饮露的仙人境界,故而对方只要死死守住谷口,他们就是必死之局。
听到如此严峻的消息,孙武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不过还是开口问道:“现如今能参战的将士还有几何?”
越到这样的时刻,作为将领的孙武就越不能乱,若是连领军的支柱都乱了,那么他们这支军队就彻底没了希望了。
没错,作为一军统帅的他,也是这一军将士的支柱。
“启禀将军,我们左旗营一千将士尽皆能够上阵杀敌,只是如今敌我兵力如此悬殊,真的有机会么?”这名军士说道最后声音更是细若蚊吟。
不过这也不怪他,这样的局面根本就是一个死局,根本就破不掉,一千对阵三万,以一敌三十,不说别的,就算是如今最为强大齐楚士兵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他们了。
除非他们这群士兵能在这短短的几日时光内修为暴涨,不然就真的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毕竟除此之外,他们也想不出其他的任何办法了。
孙武听到了两名军士的话后也陷入了沉思,挥手示意他们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