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那时候的东大还没有发展成完全体,能参与尽量别参与,让西边自己先乱上一会儿,咱们只需在后方不断输送血包即可。。。。。。。。”
虽然李世民依旧不太理解,但他却没再继续问后世东大的事,反而问道:“那十九世纪末的清朝呢,咱们要如何应对?”
李承乾点点头:“现在我就给诸位分析下当时的清倭势力对比!”
“在1890年时,清朝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多吨。”
“而倭国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多吨。”
“但到了1892年,倭国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倭国已建立了一支拥有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
“战前倭国海军总排水量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这就是完成工业革命后的倭国,竟然凭借狭小的国土,在实力上超越了庞大的清朝。”
“而清朝,却依旧是个农业国家,所有的海军装备都是买的,只有很少部分小型军舰是自己造的。”
“工业小国打农业大国,诸位以为哪边能胜?”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承乾继续说道:“在此期间的清朝,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以轻敌。”
“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清朝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
“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虽然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慈禧太后也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朝野民心,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李世民感叹道:“咱们的各个历史阶段,真的是不缺乏这种碍事之人,真是讨厌!”
程咬金更是大放厥词:“那就宰了那什么慈禧!”
李承乾却说道:“宰了之后呢,让光绪掌权,清朝就能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