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汪克凡离开桂林之前,桂林城里这场一波三折的巨大风波终于接近尾声。
汪克凡回到桂林短短十天,朝廷里就生了好几件大事,一个接一个的巨大震撼,烧灼着大家本已趋于麻木的神经,当初那场暗流涌动并且惊心动魄的流产政变,现在看起来却如同儿戏般一厢情愿,皇帝和军阀结成联盟后,文官和勋贵阻挠新政的行为像螳臂当车般可笑。
经过这场变故,朝廷里的样子和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人事调整的风暴正在从高层向中低层扩散,一道道新的政策和政令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让当事人大多来不及消化和接受,那种错愕感觉很长时间都难以消散,直到多年后蓦然回,才现周遭早是沧海桑田,天翻地覆。
朝廷上下为了各种问题吵成一团,前面的诸多风波尚未平息,后面的冲击接着又来了。
关于如何封赏孙可望的问题,文武百官本来并不在意,不过是十万斤精铜罢了,总计不到两万贯的东西,撑到天能赏个什么?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刚上任的礼部尚书吕旻园竟然小题大做,以此为由请求加封孙可望为翼王。折子递上去后,内阁坚决反对,隆武帝却偏偏允了,文官们立刻炸了锅,和隆武帝据理力争。
争论的范围很快扩大,从孙可望到李定国和刘文秀,再到李过和高一功。汪克凡和金声桓,姜瓖和郑成功……当隆武帝把底牌一张张翻开后,文官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隆武帝的胃口这么大,要把所有的军阀都封赏一遍,而且力度空前,除了孙可望是一字亲王外,还有三四个异姓郡王,五六个国公,甚至包括原来封伯爵侯爵的。比如郝摇旗之流,多半都要跟着提一级。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官们坚决不干。
一个只有侯爵的汪克凡就够大家头疼了。如果把这些军阀都封王封公,武将的势力将大幅膨胀,文官更加抵抗不住。大明开国的时候,文官的日子并不好过。好容易把武将打压下去。现在又反过来被他们骑在脖子上,当然不能同意。
好几个内阁重臣甚至为此提出辞职,他们无法接受孙可望、李定国和金声桓都封王的事实,堂堂阁老见了这些反贼出身的军阀,竟然还要下跪磕头,这个官不当也罢。
隆武帝也非常坚决。
现在是战争时期,武将当然最大。别的朝代先不说,满清现成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在满清那边,朝廷里亲王郡王满地走。再加上皇室的贝勒贝子,只要能打仗就牛x,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在他们面前根本不够看,那些外放的总督巡抚因为手里有兵权,反而更受重视。
说到底,以文治武的祖制不适应战争年代,武将的地位在不断抬高,文官的地位相应走低,原本的平衡已经打破,这个矛盾早晚要爆,要解决,而且越早解决越好。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一直拖下去的话,反而有可能失控,万一那家军阀因此激起兵变,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隆武帝和汪克凡的目标是一致的,改变以文治武的现状,实现文武互不干涉,互相配合,是最理想的结果。
这场关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斗争,围绕是否加封孙可望展开,赞成派和反对派都坚决不肯退让,矛盾不断激化。
这个时候,隆武帝再次出招,请辽王、唐王等王公勋贵参与讨论此事。
既然要给孙可望等人封王,请辽王、唐王这些王爷一起商量商量,似乎是很合理的事情,文官们却立刻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有些撑不住了。隆武帝这一手,堪称是奇兵突出的纵横之计,把王公勋贵一起拉下水,文官们左右支拙,防不胜防。
他们对加封孙可望等人,无非是为了打压武将,王公勋贵插手之后,事情变得复杂了。这些王公勋贵被圈养多年,每天只能混吃等死,很多人都心有不甘,对参政议政非常热情,有些支持加封孙可望等人,有些反对加封孙可望等人,但是不管支持还是反对,这些王公勋贵都非常活跃,有一些官员开始向他们靠拢,眼看着又有一股政治势力即将形成。
文官们拼命打压武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但是武将们大多在外征战,和他们比起来,同样呆在桂林的王公勋贵似乎威胁更大,再这么展下去,很可能是引狼拒虎,得不偿失。
唐王主持吕大器案的审理,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些王公勋贵如果大规模的插手朝政,仗着他们尊贵的身份,文官们很难与之抗衡,到时候朝廷里没有南党、东林党什么的,变成了唐王党、辽王党、周王党等等,文官们只能给他们当碎催,这个可怕的场景,想一想就不寒而栗。
虽然王公勋贵现在还没有掌权,还没有形成一股真正的政治势力,但是老虎一旦从笼子里放出来,想要抓回去就难了,文官集团开始出现分裂,有些人还想打压武将军阀,有些人却转头来攻击王公勋贵参政,朝廷上下越混乱。
楚勋和帝党一样,在这一系列的事情里坚定的站在隆武帝一方,对保守的文官集团起连续进攻,文官虽然还在勉强坚持,但在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不知道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汪克凡却置身事外,离开桂林之前,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没时间参与这些朝堂争斗,在背后帮着隆武帝和傅冠等人出出主意就行了。
他抢走的十五万两银子,只是一道开胃菜,后面需要的还更多,才是真正的大头。楚军十余万人马,按每个士兵每月一两半军饷计算,一年的军饷大约需要二百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的消耗,三百万白银都未必够花,汪克凡打算,让隆武朝廷分担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也就是七十万两到一百万两左右。
但是隆武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这么多,隆武四年是七十多万两白银,隆武五年也许会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行新政,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
剩下的二百万缺口,就要靠楚军自己解决。
(崇祯年间,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三百多万两白银,整个国家穷的几乎光屁股了,难怪会灭亡。满清的情况好一些,但也有很大的军费缺口,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以战养战,并且成功了。清军每次出征,清廷提供的军费一般只够一半,剩下的就靠烧杀抢劫和缴获。)
汪克凡临走之前,亲自拜访户部、兵部和工部衙门,既客气又强势,再次重申自己的规矩,请各个衙门务必配合,按时足额放今后的军饷和军需。
他客气,对方比他更客气,不管心里怎么想,嘴巴上都答应的非常痛快,汪克凡诚恳的表示感谢,礼貌告辞。
他只负责大面上的接触,具体的事情还要底下人来办。短短几天时间,樊文钦和刘淑在各部衙门里就闯下了偌大的名头,一男一女横冲直撞,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银子暂时是不要了,其他凡是楚军需要的物质,都统统拿走,几乎搬光了各部的仓库。
程问接任兵部尚书后,对樊文钦和刘淑全力配合,有什么给什么,东西太多一时运不走还负责送货,武器铠甲,军服号衣,火炮火铳,弓箭火药,帐篷车辆……凡是在程问职权范围之内能够做主的,都优先给楚军,就连隆武帝的御林军都排在后面。
其他各个衙门就没有这么配合了,但是他们被汪克凡吓破了胆子,对樊文钦和刘淑虽然很讨厌,却不敢露出任何不满,无论对方要什么,能给就尽量给,趁早把这一对男女瘟神送走。几天转下来,樊文钦和刘淑神清气爽,当初的吃瘪受气全都成倍还了回去。
隆武帝答应的那二百门大炮,大部分都要从各地拆卸运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除此之外,工部和内庭联合铸造的大炮也正在继续生产中,被樊文钦和刘淑盯上了,两个人闯上门去,把一门门还未完工的火炮都划在了楚军名下。
工部官员敢怒不敢言,等他们走后,找到主持此事的庞天寿告状。庞天寿却把他们义正辞严的训了一顿,为了抗清大业,这些火炮理应送到前线,万岁爷已经知道这件事了,而且表示同意,楚军再来要,都给他们好了。
人财物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除了银子和物质外,汪克凡又从桂林搜罗了一批人才,其中有文有武,既有等待实缺的官员,也有担任闲职的武举,更多的是从楚勋内部选拔培养的新生少壮。
一切安排既定,汪克凡准备离开桂林,又让刘淑押着一批物资先走,把樊文钦留下继续盯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