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姚崇眼眸扫过天幕展出的大唐财政收入表,苦笑:“陛下,今岁朝廷赋税收入,还达不到天幕展出数额。”
看看天幕展出的数字:租钱二百
()余万缗、栗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各类绢布七百四十余万匹?(),及布一千三十五万匹的数量
再对比大唐支出,他瞬间明白后人为何疑惑他们不扩展赋税渠道。
唉,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抬手向唐玄宗进谏:“请陛下减止兵戈,对边境各部以怀柔安抚为上。”
听到他的劝谏,李隆基面无表情地反问:“朕止兵戈,吐蕃契丹等部就能臣服于唐?不像汉时匈奴那般南下掠夺大唐?”
朕不起军战,各方武将及民众愿意放弃军功升迁?
你姚崇未免太过天真!
【2朝廷从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唐太宗时期,各地折冲府主要拱卫京师,对外征战多以藩兵为主力,所以朝廷能节制大唐各方兵马。
如唐太宗在亲征高句丽时,曾对薛延陀下诏:朕要打高句丽,你等作为儿子的准备准备,咱们上阵父子兵打高丽。
战争结束后各回各家,根本无须担心将军拥兵自重问题。
但随着各部游牧民族实力增强,唐玄宗时期大唐要面对西方、北方的突厥、契丹、吐蕃等部族威胁,不得不调整国家战略,把对外进攻的矛头转为防御。
同时大唐想要掌握战略防御中的主动地位,就必须布置‘重镇’守略边关。
最初给重镇后勤由朝廷安排放置,但重镇离各粮仓路途遥远,后勤压力极大。
于是唐玄宗让军镇屯田补充粮草,于是行政权力下放到重镇最高长官——节度使。
但大唐对外又战时频繁,应对频繁的军事变动,重镇长官必须有调动各方资源的权力,于是人事权下放到重镇最高长官——节度使。
至此节度使有财政权、行政权、人事权三权合一,在加上他们本身拥有的军事权力,已经成为地方土皇帝。
随着大唐战略的需要,到天宝年间时,大唐已有九个节度使和一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使统兵共达四十九万,马八万匹。
而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中央兵力不满八万,且武备懈怠久不习战】
不等历代君臣有所反应,天幕就率先作了个小总结:
【简单讲就是:唐太宗时期:各地藩军以拱卫京师为重,所以朝廷能直接遏制各地军马。
唐玄宗时期:为保证大唐在东亚乃至世界老大的位置,朝廷在各地设重镇震慑各部族。
但边疆战事路远事急,节度使领兵在外,不能事事向朝廷报备,因此需要朝廷下放财政权、行政权及人事权。
但下放权力后,朝廷遏制地方军事能力变弱,让边境节度使权力坐大,朝廷腹心空虚,最终局势变成内轻外重】
秦
秦始皇错愕地望着节度使的各项权力,只觉得大唐皇帝甚为大胆,各重镇除了无立法权外,跟自成一国有何区别?
不知节度使几年更换?
若节度使任职越久,唐廷对地方重镇控制就越薄弱。
长期
()以往,节度使跟分封天下无甚区别。
只是他黑沉的眼眸落到殿内的舆图上,安史之乱还关联到一治国疑问:如何治理广袤的疆土?
打下土地容易,但治理却难,想要固守更难。
大唐的窘境在于:国土面积超过治理能力,为安边境朝廷权力变弱,让地方重于朝廷,生生拖垮李唐江山。
那么后世呢?
秦始皇还记得后世舆图范围,他们是如何统治华夏国度的呢?
【3租庸调崩坏导致民众逃逸服役
大唐利用均田制将人丁与土地拴在一起,土地在人丁在】
天幕显出一张简洁明了的文字,李世民仰头讷讷读出声:“均田制被破坏后:人口逃亡,朝廷户籍管制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