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是碧玉。
碧玉零星散布于苏红图火山岩带及其外侧戈壁滩中。
以棕褐色为主,少部分呈红、绿、黄等色。
其石质细腻坚硬,不透明,内部结构构造均一,少有不同颜色的条纹。
其原岩多呈脉状充填于熔岩的各种裂隙内,故石体形态常较简单拙朴,有时裂成小碎块。
块度一般为5-20厘米,大者逾0。5米。
少部分产于熔岩气孔、空洞中者,常呈种种奇美大方的造型而出神入化,小块碧玉有时形成惟妙惟肖的象形石。
第十二是老皮碧玉。
老皮碧玉是指那些具有浓厚的褐红、褐黑色老包浆的碧玉,它们集中分布于银根北侧的火山岩带低山区,少量赋存于苏红图以西和乌拉特玛瑙湖等地。
其原岩以褐色碧玉居多,红、绿碧玉较少。
以山形景观石和抽象石为主,部分象形石。
块度多在5-50厘米,偶达1米左右。
老皮碧玉以粗犷大气、拙朴雄奇的造型,苍古醇厚、浓墨重彩的老石皮,以及博大遒劲的气韵而倍受石界尊崇。
第十三是蜂巢石。
蜂巢石广泛分布于苏红图火山岩带及其附近,为气孔状玄武岩、安山岩的风蚀产物,呈红、褐、灰、黑色,表面光洁,外形婉转曲折,玲珑跌宕,孔洞相连,走水通烟,气韵苍古。
块度通常为10-30厘米,外形有时状物似兽,但更多呈现奇峰异峦。
当气孔中充填有各色玛瑙杏仁体时,则别具一番韵味,当地牧民称之为“富贵石”。
第十四是黄石燧。
此种造型石仅赋存于阿拉善北部小亚干等地,为元古代大理岩中风化脱落的燧石团块,石色姜黄、褐黄,部分赭褐色,凝重古朴,质细而坚,击之金声。
体态瘦、透、漏,富于曲线变化,玲珑典雅,颇具中国古典赏石的审美特征,一般块度5-20厘米,部分可独石雅赏,多数适宜制作盆景。
第十五是千层石。
千层石零星散布于阿拉善元古界分布区,原岩为硅质条带白云石大理岩。
石中微透明的硅质条带与蓝灰色白云石相间排列,频繁更迭,构成细密华美的层状韵律。
因差异风化,造就了外形参差错落,奇异俏美,千姿百态的千层石。
偶有白色石英细脉穿插者,状似飞瀑流泉,更平添几分灵气,成为难得的景观石,其块度多在10-30厘米。
第十六是蛋白石。
20世纪70年代,闫总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早白垩世沉积层中曾发现层状、透镜状蛋白石,在雅干等地亦见脉状蛋白石。
近年产自写拉特地区的蛋白石,又称“阴山雪玉”,多成团块状产出,白——青白色,质地细密,常混杂有灰黑色泥炭质,块度一般10——30厘米。
第十七是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