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结论太出人意料了……这秘密竟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们从小耳朵听得都快磨出老茧的字,两个毫无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习惯”!
你听了一定也大感意外吧……“怎么可能是这两个字呢?这两个字,怎么能配得上如此传奇的故事,如此伟大的商人,如此神秘的羊皮卷,和‘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这顶如此迷人的桂冠呢?”
其实,当我最初明了这一点的霎那间,我内心何尝不是如此,简直有些“大惑不解”。
但是,随着我对这两个字的深入探究和挖掘,随着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我当初的疑惑不仅慢慢化解了,而且“习惯”这两个字简直像一座丰碑,已越来越高地耸立在我的生命世界里,以致让我感到对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已经要去远远地仰视了……
第二章
我的一个重大发现
……“知道文化”
1“知道”远不等于“做到”
对“习惯”这两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我如今为何会像一座丰碑似地去远远地仰视它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自从揭开那个谜底以后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你可能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这谜底揭开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以往自己从未深究的有关“知道”和“做到”的问题。因为有一天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一个最普通的常识……“知道”不等于“做到”,甚至远不等于“做到”!
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
大概在十年前,我到驾校学开汽车。在学车的几个月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挨骂。可以说,我年过半百加起来挨过的骂,恐怕也没有这几个月多。
一次,我们在教练场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当时正值我在练车。
“左转弯!”右座上的教练突然对我发令。
“左转弯!”根据要求,我嘴里应了一下,同时战战兢兢地把着方向盘,向左转去。
第5节:一个重大发现
你一定知道,刚学车的人把着方向盘都有些紧张,再加上教练场上来往车辆很多,因此很容易发慌,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弄得手忙脚乱。等我好不容易转到左边道上,刚想松一口气,突然右边一声大骂,劈头盖脸冲我而来:
“你没长眼睛!你轧死一个”警察“知道不知道?!”
我听了猛吃一惊:怎么?我轧死了一个“警察”?!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右侧的吼声又跟着冲了过来:
“你没看到那十字路中间画的圈?那是什么?是岗亭!岗亭里是什么?是警察!是警察,你怎么还敢大模大样轧过去?!”
后面这一骂,可把我给骂醒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可我以前不知道啊,俗话不是说“不知道不为过”吗?
但问题就出在这“不知道不为过”上。这第一次也许是教练为了痛快痛快他的嘴,故意不先给你说,因此我确实不知道。那第二次我应该知道了吧,第三次更应该知道了吧。但没想到第二次过那儿,我又轧死了一个“警察”;而第三次呢,我又轧死了一个。到第三次,教练几乎怒不可遏了:“你轧死三个‘警察’了,你知道不知道!!!”时至今日,这教练的怒骂声仿佛还在我的耳边,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这件事也使我第一次想到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道”和“做到”的关系。你看,我第一次确是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我“知道”了,但为什么还没“做到”呢?可见“知道”是一码事,但“做到”是另一码事。“知道”固然重要,但“做到为王”,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啊!许多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了而没“做到”,甚至远没有“做到”,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
而伴随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竟然引出了又一个令我吃惊的重大发现。
2带有强烈中国印记的文化
我发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弥漫着一种极强的、带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知道文化”。
对此,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如下现象:
我们谁都知道读书可贵,但究竟有多少人在经常读书?
我们谁都知道运动重要,但究竟有多少人在时常运动?
我们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