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徐文长是一时名士。若不取他。怕是有人要非议我。不如把低低的取了。让乡试官心烦去吧。”便把徐渭的卷子重新找出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便品出了一些滋味。
待再看第三遍后。学大由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是天的间之至文真乃字字珠。可见才子之名不虚。却比虞臣的才气要强上许多。”只好对陶虞臣说声抱歉。将他卷子上的一字下再加一横。变作了第二名。反取了徐渭为案首。
看完徐渭这篇。再看别的便感觉索然无味。愈发觉着徐渭的大人心道:“徐文长的文章远胜王。却一直科场潦倒。可见这世上糊涂考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啊。”
感叹一阵才打起精神。继续阅卷。等到掌灯时分。提学大人已经头晕眼花了。便准备再咬牙看几份就吃饭。余下的明日再阅。谁知看到其中一份。提学大人不禁身一震。连吃饭都忘却了。捧在灯下反复读了几遍但见那作者并不刻意为文。其制作无奇之态。无藻之色。无柔曼之容。无豪宕之气。却庄雅冲夷。真醇正大。
这样的文章读来。不像一般八股文那样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而是让人明明白白。清清楚。读之为其击节叫好思令人默然深思。提学大人是明白人。知道一般士子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因为八股文竟是议论文的一种。求所问皆是治国大道有关。而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只知道人云亦云。哪里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未免也只是拾人牙慧。毫无新意。令考官昏昏欲睡了。
不过历来官也不强求。因为写出这样的文章需要有宏邃之养。深远之识。割之才。实之学。即是说思维才气学识经验眼气度。都要达到很高的程度。遑论一般的士子。就是他们这些翰林出身为官多年的老前辈。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但这位考达到了。
提学大人反复翻阅着份试卷。不停重复说一句道:“救时宰相。救时宰相。”将那份卷子读了不知道多少遍。连饭都忘了吃仍在感慨其中的道理。
里边的官员等了又等让下人把饭热了又热。始终不见提学大人进来吃饭。终于忍不住出去催请。提学大人须道:“吾饱矣吾醉矣。无需酒食。”下官奇怪道:“大人尚未用饭。怎饱了矣?”
提学大人哈哈笑道:“读此妙文如;读此高论。如饮琼浆。怎能不饱不醉呢?”
“不知是哪位高贤的文章?”官们好奇问道。
提学大人亮出那试边角上的名字。众人便见“会稽沈默”四个字纷纷点头道:“小三元就是小三元啊。”
~~~~~~~…~~…~~…~~…~~…~~~…~~…~~…~~…~~…~
翌日放榜魁首处赫然是沈默的字。徐渭被取第二陶臣的名次上。又被加了一横。成为了第名。若是知道其中的原委。不知陶同学会不会哭笑不的。不过以他宽广的胸怀看。大抵应该不会吧。
至于那孙氏兄弟。分别取了第四和第六。第五名却被另一个熟人吴兑占据了。
前两等加上三等前十名。进去谢了宗师。提学大人自然温勉有加。让众生好生用功。准备数月后的乡试。
待出去后。沈怪道:“怎没有到诸兄?”他说的是诸大。那位久负盛名的才子。
陶虞臣笑道:“师兄有所不知。诸学长之父乃是处州。是以直接送考。”边上的吴兑呵呵笑道:“那诸大有状元才。可是拙言你乡试的大敌哦。
”
沈默摇摇头。无所谓的笑笑道:“名次不重要。中了才重要。”便问那陶虞臣道:“还一季便乡试了。你还要去岳麓书院吗?”
陶虞臣笑道:“不去了。赴几个文会。听几次名师讲解。多交流一下是正办。”
“跟我去杭州。”沈默笑道:“毕竟是省城。文会和名师都比绍兴多不少。”
“那敢情好。”陶臣欢喜道:“日师兄还邀我去杭州。我只怕相熟的同年太少。不的真心交流。便没有答应。”
他话音未落。便听后有人笑道:“
事。人越多越好。”回头一看。是孙孙两兄
沈默高兴道:“自然是好的。”便对吴兑道:“';长不妨也去。”吴兑笑道:“恭敬不如从命喽。”
沈默又四下去找徐文长。却没有找见。陶虞臣奇怪道:“方才还看见文长兄呢?”
孙嘿道:“我来时便看他与一绣车中人嘀嘀咕咕。恐怕现在又去赴美人约了。”
孙教训道:“就嘴碎。”一顿。又道:“不过好像真这么回事。”
~~~~~…~~~…~~…~~…~~…~~…~~…~~…~~…
众人说笑着出府学宫。那孙便四下张望。突然指着对过的一酒楼道:“看吧。门口就停着那辆车。我敢打赌徐青藤就在里面。”
话音未落。便渭从酒楼里探出头。朝着他们招手道:“拙言。上来一趟。”
孙是个来熟。声道:“青藤先生。就请拙言兄一人吗?”
徐骂道:“你谁呀。我认识你。”惹众哈哈大笑。
孙闹了个没趣。小声咋舌道:“老兄说话好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