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藕的他们笑的干净淳朴,心愿也只是希望藕买的价格高点,能多挣几个钱;他们喜欢寒冷的天气,也只是因为天气冷了,大家会买藕炖汤,藕会涨价。]
他们的笑容镜头看的小小很有感触,让每天也忙于生计的其他普通人观众也看的滋味莫名。
辛苦当然辛苦,后人挖藕和自己种田都是卖力气的工作,挖藕的片段他们看的很能感同身受。
有区别的是他们身上没什么高额赋税,也没有徭役,努力挣钱能养活自己和家庭,怎么样都轮不到饿不下去卖儿卖女。
所以他们会累,但拿起一整段的莲藕也能笑的开心。
而封建社会的上层人士,没想到一个讲美食的视频都能给他们一刀。
再怎么有生产力的差距,不同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差异是存在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他们眼里,镜头对准现在定义的庶民、氓流,后世的普通人,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因为这么一个镜头片段,一些原本看见美食兴致高昂的人觉得难受了。
[“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
清晨的阳光升起,一些人赶着几匹马儿,拉着车子走在宽广厚实的冰面上。
冰上立起红色旗帜,老手赶着马儿围着一个地方不停转圈跑,其他人在冰面上拉开渔网,冰上除了马儿和装载货物的木头车,还有好几辆四轮汽车。]
吉林?
清朝,入关多年,不能随意走动,都不知道老家到底什么样的满人小辈们立刻抬头。
有点文化见识广的老一辈科普道:“那是查干泡,蒙古人叫查干淖尔,自古以来就鱼类繁多,鸭雁群集,芦苇成片。
辽太祖建国后称这里为“鸭子泺”,是契丹贵族的鱼猎之地,现在是‘放生泡’,严禁捕鱼。”
老人看着上面冰面上穿着厚实,带着皮草帽子,一起齐心捕鱼的人,一时也猜不准这到底是那个族的。
[“凌晨四点,查干湖的渔民趁夜色出发。棉袜子,毡嘎达,狗皮帽子……”
好几匹马儿在冰面上哒哒哒走着,身后拉着的木车上坐着十来个人,各个裹的紧实。]
现在的上层满人是没见过这种场景的,但是清朝的东北人很熟悉这种赶早去冰上捕鱼的生活,不能捞查干湖的,他们也有其他江湖能捞。
有人看了用族里语言说:“还是后人轻松,我们捞鱼,哪有这样亮的灯能随身带呢。”
同伴赞同道:“我刚刚都看到冰上有汽车,总感觉他们现在捞鱼的方式都只是为了拍摄做的。”
和他一样想法的幸运观众发出弹幕提问,挖藕好像不是人工不行,但是捕鱼这也人工?
小小:“查干湖冬捕很有名的,我记忆中就是‘传承千年,不靠机械的渔猎文化’,很多人去东北旅游还会特意慕名去参加冬捕来着,好像确实不用机械。”
记得去年哈尔滨旅游火爆程度的大家瞬间懂了,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那确实是个好大的噱头。
现在轮到南方人和西北人被这样宽阔冰面吸引眼球了。
但是他们完全没懂,就看见片子里的他们开凿了几个冰洞,下网,然后马儿围着一个绞盘转圈拉。
[透过模糊的冰,能看到渔网在缓慢移动,冰面上另一处彩旗插满,打扮各异的人在那里祭湖祭鱼的活动。
“游客的需求和商业的参与,让眼前的仪式变得更加隆重……”
穿着民族服装跳舞的姑娘,戴着面具的演员,冰面上的音乐声被刻意压低,但气氛热闹至极。]
明清本地人:别说那个鱼把头觉得陌生了,我们这些人每年也会搞,这和我们记忆中的完全仪式完全不一样,我们真没这么热闹隆重。
当然,大家想的很开,仪式是因为传统,但是怎么搞全看个人条件,后人就是有钱能这么弄,那就弄。
[“网在冰下走了八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
所有人齐心协力一起拉网,两千米长的大网拉的不快,但是成群连片的大鱼被不断拉上来,摊开在冰面上,场景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