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完整版 > 第74章 杂交玉米之父 下(第1页)

第74章 杂交玉米之父 下(第1页)

朱棣自己认真听着,也让旁边的史官别记他了,一起记天幕。

让郑和出去找玉米势在必行,但是找回来的玉米产量目前顶天几百斤而已,和后世的产量差距很大,要仔细看看后人们到底都是怎么做的,等后面他们肯定也是要找人再来培育的。

[19世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美国人亨利·华莱士把目光投在了玉米杂交育种的优势上,到了70年代,华莱士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已经实现了玉米亩产2400斤的世界历史最高纪录。

“所谓的玉米杂交,通俗的讲就是父系A和母系b,父系c和母系d分别杂交出S代杂交种,S代的杂交种要经过十几次反复种植,分理处性状一致、品质良好的自交系。

然后这样的自交系再次相互组合,生产出F1代杂交种,F1代杂交种还要经过数次播种收获,进行自己和自己比较的测比试验,选出品性优良的杂交种,然后再经过品比试验、预试、区试、生产试验,最终审定推广,成为市场上销售的玉米种子。”

高清镜头下,绿色的植物缓缓向上,慢慢生长,抽条结穗,放得极大的玉米粒晶莹饱满。]

赵过听明白了,和杂交水稻水稻一样,需要挑选好场地和品质,然后记录详细数值,一代一代根据不同性状来选中培育,最后培育出最好的。

就这些最后的成品种子,也需要几轮审核,才能最终让农人去种。

事关粮食的大事,后世朝廷这么谨慎是以应该的,就算知道可能是高产作物也要有这么多的监测流程,但是最后放到市场销售……

不少人都疑惑,这么重要的种子,就这么放出去卖吗?难道不应该是由朝廷统一发放吗?

“如果可以随意买卖,那为什么后世不能直接找那个美国买种子呢?”何必还要自己辛苦育种,用别人育出来的不就好了?

有人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人家卖给你的就一定是好种子,全种下去了结果都是死种了怎么办?”

也有人说:“会退化的,之前讲水稻的时候就说了,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时间久了良心功能就退化了。买了种子,以后还是要继续买,这不是每年给别人送钱吗。”

不少人点头赞同:“是极,买人家的种子,那不就是吃个粮都要看别人的颜色。”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最初选育到品种稳定,成功几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而二十多岁的李登海,就是要在这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几率中,寻找梦想。

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没有标准科研设备,李登海带着农科队的八个人,在只有一头牛和一亩两分的地上,把广袤的大地当做实验室。

为了弄肥料,他带人打炕洞、拆破屋、掏粪池;为了抢农时,收小麦、整地块、播玉米,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

黑白照片和画面上,几个年轻人一起搭建架子,弯腰在田间播种,拿着纸笔对着冒芽的土地记录。

“玉米杂交人工授粉必须在天气最热的时候进行,为了赶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时机,他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钻进玉米地里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

李登海的邻居,后邓村的普通村民,一个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精神头却很好的农村老人。

他坐在晾晒的玉米棒子堆里,说着那时候的艰苦。

“没有机械化,只能给他头牛,给他个犁、给他个耧,都是人力。人拉、人耙、人种,都是人……”]

无论是李登海,还是他带的小队,大家都是这个莱州小村子里的普通人,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甚至读书也就只是读到中学而已。

就是这样的他们,却能聚合在一起,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为了培育出高产的玉米,埋首田间。

不少农人叹气。

种地就是这么累,他们比李登海好一点的,可能也就是不需要大中午的去给玉米人工授粉,还要拿本子观察记录了。

也有人在疑惑,一亩二分地里,有头牛已经挺好的了,谁家干活不是人在干,难不成以后他们种田,连人都不需要了吗?

[玉米杂交和高产攻关,对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来说谈何容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