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上疯传一篇题为《别到处说你的苦,没人愿意听到负能量》的文章。此文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经都是好经,最怕和尚给念歪。
我们缺乏理性,很多人行事,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既然不要逢人就诉说我的烦恼,那好,我就见了谁都不说,憋死都不说。
以祥林嫂示人不好,可是一直都当老好人,忍气吞声,不言不语,恐怕对自己伤害更大。
德国耶纳大学(又称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比起讲求“绅士风度”“自我约束”的英国人,脾气外向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平均寿命长出近两年。
经过多年观察,我也发现有很多好人并不长寿。
我的婶婶从来不发脾气,可是她刚刚五十就与世长辞了。婶婶脾气好,对谁都很好,整天一副笑脸,可是她并非生活事事如意。她与叔叔脾气不搭,叔叔生活的能力不行,还死倔死倔的,干啥事都不行,婶婶只好忍气吞声。有三个孩子,忙于生计,忙于照顾老人与小孩,没有时间跟好朋友倾诉,又不方便对娘家人倾诉;见了我们,也碍于面子,顾及形象,从不吐苦水。
看起来我的婶婶是菩萨,事实上,她也是受害者天堂的座上客,只是她是隐形人,穿上了“皇帝的新装”。她看起来大方又慈悲,实际上内心里有受害情绪,碍于种种顾虑不发作出来罢了。
真为了健康计议,内心有脾气还是要适可而止地发作出来才好。医学研究证明,爱将焦虑和愤怒“内化”的“压抑人群”更容易血压升高,长此以往会增加冠心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使长寿几率大减。同时,“压抑人群”在隐藏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为避免危险,总是寻求自我克制,试图完全控制自我行为和身边环境,导致心率和脉搏加快,出现压力和焦虑的其他症状。
为什么偶尔适当发脾气的人要比忍气吞声的人长寿呢?我更喜欢从中医中寻求答案。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知各位留意过没有,为什么古人习惯于把一个人发泄内心不良、怨忿的情绪称为发“脾气”,而不叫别的什么“发肾气”“发胃气”?
中医有“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认为肝生怒,怒伤肝,一切躁怒的原因都来自于肝的阴阳气血失衡。而肝的失衡生怒又有几种原因:肝郁气滞生怒、肝火上炎生怒、脾虚肝乘生怒,特别是脾气虚弱的时候,会导致肝气太盛,这时候人的脾气很大,往往不易控制。而由于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如果把过盛的肝气、肝火发泄出去,则有利于脾气的生长,使脾气虚弱得到改善。所以古人把发泄怒气称为“发脾气”,意思是通过泄怒来压抑过盛的肝气,以升发脾气。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偶尔发发脾气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也不难理解那些西医学的研究结果了。
有位梅先生非常易怒,暴躁的脾气让他丢了好几份工作,两次婚姻不得善终,葬送了多份友情。对此,他并不在乎,他说:“我不会把感受憋在心里,一个人默读伤悲。我姐姐那样憋着,结果得了偏头痛。和受气、早逝、在我的盛大葬礼上接受一堆人的夸奖和缅怀相比,我宁愿健康孤独地活着。”
梅先生的话听起来很自私,但也有合理性。最起码,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葬礼上一堆人的夸赞而被脾气逼到早夭。
然而,由于我们一直以来对“好人”的评价标准的熏陶,或由于家人的不理解,使一些明理懂礼的人不得不压抑自己,强忍着不把脾气发出来。这样,时间久了,肝气过旺得不到疏泄和纠正,压制了脾气的正常运行和作用,导致较为顽固的营血亏虚、气血两虚的体质,对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健康受损。
但是脾气不能胡乱发,想发就发,那样会更伤身,还危害他人和社会。发脾气要掌握的原则是偶尔适当发作。
所谓偶尔,是指要控制发脾气的次数和频率,一般情绪上来时还要自我消化,一个正常人是有一定的自我消化坏情绪的能力的。只有当情绪集结事态不好时,才要痛快淋漓地发出来。
所谓适当发作,包含的内容更多。
要对合适的人发作。要找到理解你,能包容你宠爱你的人发脾气,而且为了不伤害他们,最好事先和他们打个招呼,说一声“亲爱的,我最近心情不好,请你担待一下,别和我一般见识,等我好了,你揍我一下下好不好?”
还有就是谁惹你你冲谁发,不能累及无辜,在A那里受了气,到B那里摔摔打打,一个是会伤害到B,二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你的心情会更糟糕。
要在合适的时间发作。如果你和好朋友发唠叨或者抱怨事情,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定是“你现在接电话方便吗?”不能你想打就打,唠叨个没完,朋友若有十万火急的事情等着处理,你这边喋喋不休,一是对朋友的工作和生活会造成影响,二是你根本得不到你想要的建议与安慰。
当然,即使是对好朋友发火,也要尽量压住火,别发起来没完没了。不能痛快了你自己,惹恼了亲朋好友。
发脾气是自我挫败的行为,建设性地表达情绪才是健康的方式。对你的“敌人”发脾气时,最好做到能坚定、直接、理性地表达愤怒和其他的强烈情感。
直接陈述感受比情绪化的攻击性言论要有效得多。举个例子,在以下约翰和杰克的对话中,想象你自己是约翰,对于杰克的攻击性语言和直接的陈述,你会有什么反应。愤怒爆发版:“混蛋!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啊?你居然敢越过我向我的上级抱怨你的工作量!”直接陈述版:“你越过我向我的上级抱怨你的工作量,我感到很生气。如果我们俩以后还打算融洽相处的话,你最好不要再做这种事了。”
杰克采取了直接陈述来表达他的愤怒,而不是压抑或否认,约翰的反应也更可能是积极、正面的。有主见的反应,不仅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还更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