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的印象里,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这段历史,应该是苦涩的和屈辱的。
当然,这个观点,主要来源于他在他的时代里,读到的文学作品。
知青们吃不饱,农村的饭食难以下咽,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家个个都被折腾的面黄肌瘦。
男知情们还好说,大不了躺倒不干,农村也不怎么欢迎他们。所以,政策稍有松动,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回城了。
女知青们就惨了,特别是像姜抗抗这样漂亮的。除却要和男知青们一样,应付生活的艰难,还要防备那些看见女人就走不动的当地人。
毕竟,这些农村男人们,能够接触城市女人的机会,也只有这一个。而且,她们还是来接受这些男人们的再教育的。
为了返城,得到那一纸许可,不惜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这在姚远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似乎已经成为所有女知青必须经历的一次磨难。只有经历了这个磨难,才能返城,才能功德圆满,从此凤凰涅槃,再塑人生。
可是,姚远从姜抗抗那里听来的,却与他看过的文学作品截然相反。
憨厚朴实的农民们,用了自己最大的热忱,几乎倾其所有地接纳了他们。
全村最好的房子被腾出来,用来接待他们。农民们积攒起来的,准备过年才舍得享用的好吃的,都给他们送过来。鸡蛋、大米、白面,竟然还有猪肉!
姜抗抗在家里的时候,一个星期一家人才舍得割半斤肉,还一大半是肥的,用来炼猪油,供给的食用油不够吃啊。
他们的劳动,只是到地里去,由庄稼活干的最好的农民,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干农活。
锄草锄断了庄稼,进了地里不会走路,踩坏了秧苗,都是他们干的。
原先,农民们识字的不多,一般是不会专门拿出时间来学习的。他们去了,组织农民们在打谷场上学习,教他们认字、读语录。
吃了最好的,糟蹋坏了庄稼,还把种地的时间给占了,用来学习,这就是知青们干的。
诚然如此,憨厚的庄稼人依旧喜欢他们,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都喜欢找他们,听他们讲述城里人的生活。
他们出去劳动,不等回来,那些在家里的老大爷老大娘们,就给他们烧热了炕,怕他们回来冻着。
他们住着的屋子里,从来不缺花生、红枣、核桃。那是农村的孩子们都舍不得吃的东西。
姜抗抗是村里的伟人思想宣传员,负责组织生产队里的政治学习。
开始是在小队里,后来因为她做的好,就到了大队里任职。由于表现出色,她已经被公社相中,过了年之后,就要到公社当宣传委员去了。
姜抗抗讲的这些经历,完全颠覆了姚远的认知。要说不相信,可看着姜抗抗红扑扑的脸蛋,倒是比在家里的时候还精神,人也胖了不少。
要说姜抗抗是为了让她妈放心,才故意要这样撒谎,说农村好,姚远也不相信。姜抗抗不是这样有心的人。
姜姨知道闺女在农村过的挺好,也就放了心,忙着给闺女准备些好吃的,过了年带回去吃。还要给她准备些礼物,回去送给那些对她好的老大爷、老大娘们,还有队里,公社里的领导们。
这个年姜姨就花钱多了,也是她有史以来,过的最奢侈的一年。好在姚远也挣钱了,姜抗抗在生产队劳动,也有工分,虽然少点,也能帮她一把。
这个年,也是姜抗抗有记忆以来,她们姊妹两个都有新衣服穿的,很少的,美好回忆之一。
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新鞋子穿。美美也不和她吵架拌嘴。
那双皮鞋,姜抗抗只过年的时候舍得穿了一次。她原打算过了年去公社报到的时候,在公社上班的时候穿。
可是后来想想,穿这样的鞋子,与她宣传委员的身份不符。新一代青年,要艰苦朴素嘛。
她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带走,放在家里,让她妈好好替她保存着,有机会穿了,就回来取。
在姚叔的故事里,似乎是在姜抗抗高中毕业之后,就再没有关于她的消息了。
在姚远想来,那是因为姜抗抗没有抽回那张志愿表,去了兵团,再没有回来。
可看姜抗抗现在的表现,即便去了兵团,她也完全可以做到最优秀,倒是不必替她担心。
过了年之后,姜抗抗初六就走了。这一回,姜姨再不像她第一次走的时候,那么难过,只是带着大家,把她送到村头的车站上,看着她上车走远,叹一句“儿女大了不由妈”,就回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抗抗已经学会照顾自己了,在农村过的挺好的,她还担心什么?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娘的。
过了年之后,矿机革委会正主任调走了。张顺才以为,他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