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已经统一天下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要召他进来,秦始皇也想听流行歌曲,也要他来弹,结果的话在进宫以后,被人发现,这是荆轲的密友高渐离,被发现了。但这个时候,应当说秦始皇是很爱才的,这件事就是个例子,很爱才。他怎么办呢?他既想听他的音乐,他又害怕高渐离成为荆轲第二,他就想了一个叫我们今天看来很残忍的做法,把高渐离的双眼给他熏瞎,让他失明。你失明了,你看不见了,你就不能行刺了吧,就让他击筑,这样高渐离就逐渐地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接近了秦王嬴政。越来越近,越来越接近,然后高渐离就凭声音大体感觉出来嬴政在什么位置上。高渐离后来在筑里面装上铅,大家知道铅是很重的,他在最短的距离中间,拿这个筑,灌了铅的筑去砸这个秦王,想完成刺秦的伟业,结果也没成。你想一个盲人,去扔一个不盲的人,那秦始皇看见一躲,不就过去了吗?最后高渐离被杀了。
这从此以后,这秦始皇就得了一个教训,被他灭的六国的人,一个都不能接近,人人都可能是刺客,他再也不接近了。但是他不接近,还遇到刺客,是谁啊?张良。大家都知道张良吧,张良他是韩国的贵族啊,韩国灭了以后,张良变卖家产,然后买了一个刺客,我们叫什么呢?这叫今天叫高薪雇凶,雇凶杀人,当然这次你不能接近,所以张良的杀人的办法,就是远距离投掷,弄个大铁锥,一砸,刚好没有砸到秦王坐的轿车上,砸到旁边那个车上了,这秦王侥幸躲过一劫。所以秦始皇一生,从他统一六国,荆轲刺他的时候,是在统一六国之前,从统一六国之前到统一六国之后勤工作,不断地有人在刺杀他,所以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代表了实际上荆轲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代表了六国反秦武装这六国的人不甘心,被秦灭亡的这些国家的人,要刺秦的一种普遍的心理。
[画外音]从荆轲刺秦,到张良雇凶行刺,秦始皇一生之中多次被刺杀的经历,而惟独荆轲刺秦是《史记》中记载得最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此,荆轲刺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也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那么荆轲刺秦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荆轲呢?
荆轲的事情,既然影响这么大,对荆轲的评价肯定会众说纷纭,我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我们中国古人,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扬荆轲,在这样大批地,赞扬荆轲的诗文中间,都称荆轲是英雄,所以荆轲的第五个评价叫“侠义英雄”,他是一个侠义英雄,是一个千古义士,大家是这样看待他的,最有名的,我举两个例子,每一个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隐居田园,啥都不管,但陶渊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咏荆轲》,在这首诗中间,陶渊明写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说“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咏荆轲》·陶渊明),这个人虽然已经死了千年了,他是他那种,侠肝义胆的精神,仍然在今天流传,陶渊明是个大诗人,所以《咏荆轲》流传非常之广,影响非常之大。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写了一首诗,也有两句,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还是赞扬荆轲的侠士精神,所以称荆轲为侠士英雄,这是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也是可以说是主流看法,当然这个评价主要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东西。
第二种评价,愚蠢之人。这个说法就相反了,不是赞扬荆轲了,是在批评荆轲,这也是两个很有名的人提出来的。第一个是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扬雄首先提出来此说。第二个批评荆轲的人,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光批评他,司马光说你这个荆轲,被太子丹豢养,然后你去刺杀秦王,不顾你的家族被灭族的这种危险,太愚蠢了。这是古人的两种看法,一个是侠义英雄,一个是愚蠢之人。
今人呢,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了,今人的看法大致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雇佣军”,我们看过很多,这一类的故事,认为荆轲是什么呢?荆轲是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最后没办法还人家太子丹了,只好拿什么还呢?拿命去还,所以他是个雇佣军,是个受雇于,太子丹的刺客,这是今人很流行的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秦始皇他的作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是代表历史的发展潮流的英雄,那么荆轲要刺杀他,那么荆轲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就是什么呢,反动派。所以呢,我们看了上面的许许多多的说法,我们最后结论,是什么呢?一个荆轲,各自表述。荆轲就这么一个人,但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画外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的悲壮结局,给后世留下了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谈论功行赏话题,两千多年过去了,荆轲刺秦的故事不断被演绎,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他对荆轲作何评价呢?
张艺谋这个《英雄》,他是借了荆轲刺秦王的框架,框架借用了,这个秦王还叫秦王,但是不是嬴政了,只叫秦王,那刺客呢都不叫刺客,那个最有名的刺客叫什么呢?无名,就李连杰扮演的叫无名,其他还有一组刺客,它是个刺客群,那就说明要刺杀秦王的人不是一个人,这一点这个电影说的是对的。先有三个刺客去杀他,没有成功,然后秦王加强戒备,最后是谁接近了秦王呢?无名。无名怎么取得秦王信任呢?无名把那三个刺客给杀了,杀了那三个刺客取得了秦王的信任,最后得到一个权利,可以靠近秦王十步,十步之远,这个十步是个近距离了,而这个无名,这一个刺客呢,他刚好有一个独门武功,叫十步一杀,只要咱们两个的距离在十步之内,我就一定能杀死你。但是无名在取得了这一个信任,和秦王接近在十步之内的时候,他最后竟然放弃刺杀秦王,为什么放弃,他觉得秦王也是个英雄,因为秦王统一了天下,给天下的百姓带来的是和平,所以秦王也是英雄,他放弃了,当然秦王最后,最用乱箭、万箭,把无名给射杀了,所以无名是为了天下的太平,为了天下百姓的和平,放弃了刺杀,背负了一个刺客的恶名,最后是万箭穿心,走向死亡,这就是张艺谋《英雄》他讲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他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雄不是一个,他认为只要是为和平而死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献身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统一天下的人,都是英雄,就是这样一来,张艺谋这个《英雄》,在我们历史研究中间,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路,是个什么思路呢?要有一个大英雄观,有一个大英雄观,秦王统一天下是英雄,为了赵国的和平刺杀秦王的人也是英雄,为了天下的太平放弃刺杀秦王的人还是英雄。如果按大英雄的观念来看,秦始皇就是秦王嬴政,他叫做时世英雄,荆轲叫侠义英雄,他们合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秦始皇》系列的第一讲,叫“荆轲刺秦王”。
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而这个秦始皇呢,又是在中国历史上二百多位皇帝中间,最难啃的一个皇帝,而且这个皇帝他留下的谜团也最多,第一爹是谁,上来第一个就是个大问题,总不能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像孙悟空一样,爹是谁,说不清。第二,长得什么样?历史记载和人们的分析不一样。第三,为什么不立皇后?第四,为什么不立太子?第五,秦始皇陵到底是个什么样?所以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个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帝王,这个人他是西周制的终结者,又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因此我们要说清楚,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必须要了解秦国的崛起,了解秦国当时所处的时代,那么秦国是怎么崛起的,我们下次再讲。
02:襄公立国
[画外音]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作为秦帝国的缔造者,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誉。为了探究秦始皇千秋功业背后的历史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大历史视野,追溯一下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辈们的发展史。那么秦始皇家族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始皇的祖辈们的积累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第二集,《襄公立国》。
在秦始皇继位之前,有历史记载的秦国的先君,一共是三十五位,三十五位国君,秦始皇是第三十六名,在他之前有三十五名,从秦庄公,秦庄公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君王,从他这儿开始,到秦王赢政,也就是到秦始皇继位这个中间,差不多将近600年。这段历史和(秦国)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周,而这个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众周武王灭商,一直到周幽王被杀,这段历史叫西周,从平王东迁,到秦国灭了东周,这个叫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西周建国初期就会发现,这个周武王建国以后,封了很多诸侯,这些诸侯中间,大部分是两类人,一部分是他的亲属,一部分是功臣,但是这里边找不到秦国,换句话说,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时候,没有秦国,那个时候的秦国,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族群,没有被封,那么秦国到什么时候,才逐步走上了一个崛起之路呢?
这里边是到西周的第八位天子,西周一共是十二位天子,到第八位天子,叫周孝王,到周孝王时期,秦人这个部族的有一个首领,叫非子,他做了一件周孝王非常赏识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他替周孝王养马,而且养马养得非常好,马群繁殖得很茂盛,马匹长得膘肥体壮,周孝王很欣赏非子,所以周孝王就给了他一个嘉奖,这个嘉奖就是,按历史的记载叫“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秦本纪》,就是正式把他封到秦这个地方,秦实际上是非子的封地,这个封地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甘肃的陇西,甘肃陇西这一带,是秦国最早的封地,然后让他继承他祖先的嬴姓,而且这块地方,就作为非子的采邑,因为周朝最高的叫王,像周武王,周文王,周平王都叫王,那么王下面就是诸侯了,诸侯下面就是卿大夫,卿大夫下边就是士,到了卿大夫这一级的时候,有了自己的采邑。所以这个时候,非子他所取得的,实际上是卿大夫这么一个职务。
什么叫采邑呢?采邑是古代的天子给诸侯,封给他手下的卿和大夫的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是世袭的,可以父子相承的,因为那时候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发工资,封了一个卿跟大夫,也不是发工资,那怎么办呢?它是一种食物,我把这块地封给你,这块土地连人民都属于你,然后这块土地上打的东西都交给你,所以卿跟大夫,就叫这块地,因为吃的是这块地,也称之为食邑,食物的食,食邑。而这个采邑,封给了非子以后,这是一个标志,说明这个秦从一般的族群,这个时候进到了卿大夫这个阶层,这个卿大夫比诸侯国要小,比诸侯要小,但是它毕竟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这是这个第一步。
[画外音]秦始皇虽然号称千古一帝,但是他的祖先非子却并没有显赫的身世,只是养马出身,不过非子不是一般的牧马人,他服务的对象是周天子,再加上非子很敬业,业务也很精通,他的养马成绩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因此获得了一个卿大夫的身份,这是秦始皇家族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但是从此之后,秦始皇的家族一直没有太大的作为,直到西周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秦始皇家族才抓住了一个历史机遇,那么西周王朝究竟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秦始皇家族又是如何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的呢?
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周天子的地位在逐步地下降,西周的王制在走向衰落,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三个周王应当负很大的责任。这三个周王,第一个是周厉王,周厉王是西周十二代王的第十位,这个周厉王有两点失误,第一,他与民争利;第二他压制言论。周厉王怎么与民争利呢?本来这些东西像山林啊,像水面,是允许所有的人使用的,但是周厉王时期,他把它收归国有,特别是收归国有的话,直接伤害了一类人的利益,这一类人叫国人,这个国就是国都。什么叫国人呢?简单来说就是住在都城里的人,但是这个国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和国人相对的叫野人,国人是比较高的一个层次,国人有一定的权利啊,比如说,国人可以参加祭祀,国人可以从军,国人可以做基层官吏,周厉王的这个措施就直接导致国人和他的矛看尖锐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意见很大,那么说周厉王话的人也很多,周厉王采取了高压政策,他派人监视国人,派了好多特工监视国人,只要谁向他报告说,谁在背后议论他了,他就把这个人杀了,这样最后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史记·周本纪》,就是国人在京城里面,见面的时候不敢说话,只是使个眼色,这叫以目,就是光使个眼色不敢说话,到了这个程度,而这是直接压制言论的一个结果,周厉王反倒很高兴,他跟他手下一个大臣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史记·周本纪》,这个弭谤的弭,就是我能够堵着国人说话了,他们不敢在背后说我的话了,这个谤是今天我们说的诽谤的谤,但这个谤在古代它不是诽谤的意思。什么叫谤呢?谤泛指在背后议论一个人,议论这个人好和议论这个人坏都叫谤,所以这个谤就是背后议论人。他说我现在能够弭谤,就是阻止国人在背后议论我。这个大臣就告诉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说你堵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河水不让它流一样。你河水堵着不让流,时间长了,这个水就会漫出来,伤人一定会非常多,所以这个水你只能疏导,千万不能堵。而你堵老百姓的嘴,你不让他说话,它的危害比那个堵河道水的危害还要大,但是周厉王听不进去。结果,周厉王这种政治高压只实行了三年,出现国人暴动,这在周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人暴动,国人一暴动,周厉王就逃了,从他的京城当地叫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逃到彘,彘是今天山西的霍县,逃到彘去了,你想想,国都里的国人暴动,天子逃亡,而且这一逃就是十四年不敢回来,你想想这个周朝周天子,这个西周政权到厉王时代,已经是天子威风扫地了。
第二个导致西周政权衰落的叫周宣王,宣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他执政的前期,革除了一些弊政,号称宣王中兴,一度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他后期办了个错事,这个错事就是他对戎族和南方用兵,连续作战失利,这个作战失利的结果,让周宣王垃丧失了大量的军队,这一个太关键了,因为这个西周初年天子封了很多诸侯,天子其实掌管的地方并不多,那么天子凭什么能够号令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