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皮靴跨跨响。
枣木的炕桌最结实,
沂蒙山的爷们是顶门杠!
高粱煎饼卷大葱,
硬是撑得上不去炕。
睡不着来去骂炮楼,
气得小鬼子直骂娘。
春分的露水立秋的雾,
石碾子滚在碾盘上,
齐心协力打鬼子,
老百姓就是那神兵天将。
这首歌一唱唱了40年,1985年,县里召开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大会,
有好事者又给填了一段新词:
沂河流水不起浪,
两岸全是俊姑娘。
大柿子黄来山楂红,
哪里也比不上俺家乡。
沂蒙山那72崮,
个个的故事千年长。
人生百年就像是撒泡尿,
活一天就该活得气昂昂……
这位好事者就是我爷爷!
第三部分
第27章
不打不相识
1939年底到1940年初,沂蒙的抗战形式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中共领导的各地武装力量统称:“八路军山东纵队”,公开打出了八路军的旗号。关庆民的义勇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沂蒙独立团,下辖三个大队,约1000多号人马。这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终于穿上了军装,军装为草灰色的,是用草木灰和槐树叶子染的,洗上三水就得再染一次。
王达礼的保安团已被保安15旅改编。国民党方面想让王达礼干个副旅长,兼着保安团团长。但王达礼不干,他说老子抗日是为打鬼子,不是为升官,我还是干我的保安团,你只要及时给我补充给养和军饷就行。这时,他的队伍已达700多人。可谓兵虽不多,但个个能打。王达礼给自己的队伍定了个死规矩,想入保安团的必须有枪,有枪的编,无枪的遣。就这一点而言,他最瞧不起关庆民那帮共产党,只要想参军,拎把大刀片都行,这样的乌合之众能打鬼子吗?那岂不成了大刀会了。
沈鸿烈刚刚落脚,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也奉命率部队陆续入鲁。当时,沂蒙山区的老百姓对东北军的印象不是很好,觉着是他们丢了东北三省。放着老家的鬼子不打,跑到山东来争食吃。
我爷爷见过于学忠,对他印象不错,认为他说话和气,没有官架子,治军也严。我爷爷敬佩他的是,他始终喂着张学良的马,而且从不骑。他说是要等少帅回来时再骑。说这话时,眼里溢满了泪水。我爷爷说:“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就这一小件事,说明于学忠这人的忠诚与厚道。
。。。。。。
说起我爷爷与于总司令的相识,那就可有故事了。用中国的那句“不打不相识”的老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原来,于部的直属警卫营就驻在一个叫北小湾的村子里,一河之隔的南小湾就是我爷爷他们的地盘。有一天,警卫营的一位姓吴的班长喝多了,把在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