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女娲1号主要是参与蝠鲼机体设计,主要是考虑其外形,以及运动模拟仿真。
但是想要开发出一款优秀的水下无人机,还需要突破水下通信、智能集群和水下智能仿生。
水下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水下控制、数据通信、图像传输以及协同作战的配合都离不开水下通信的基础保障。
传输速率、传输干扰、传输距离等因素都为水下通信的核心技术难点,也是实现智能化、集群化、协同化作战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前提。
现在的李元在设计无人机时,已经不再考虑当个个体,而是首先想到集群协同作战。
这就对个体智能化提出了要求。
这方面,实验室一直有积累,并且在红箭1、蜂王和穿梭机的实际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
现在唯一的难点便是水下通信。
众所周知,电磁波信号在海水中会快速衰减,在水下的传输距离非常有限。
比如早期潜艇,和基地通信时,需要冒险浮出水面,完成通信后,再快速下潜。
通过查阅资料,李元得知。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水声通信系统,采用模拟调制技术,可以实现潜艇和水面船只的通信。
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调制技术开始应用到水声通信系统中。
水下通信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通道的多径效应、时变效应、可用频宽窄、信号衰减严重,特别是在长距离传输中。
水下通信相比有线通信来说速率非常低,因为水下通信采用的是声波而非无线电波。
其原理便是将文字、语音、图像等信息,通过电发送机转换成电信号,并由编码器将信息调制处理后,换能器又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
声信号通过水这一介质,将信息传递到接收换能器,这时声信号又转换为电信号。
这种信号调制和转化的技能,李元早已掌握。
在过去获得电子技术基础技能书中,有相移键控(phase-ShiftKeying,pSK)和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qAm)的相关知识。
知道了原理,他可以直接开展数字调整通信技术。
女娲1号正在设计水下无人机蝠鲼的外形和内部机动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材料。
水下通信技术只能是李元自己开展。
想到这些,李元给童代表打了一个电话。
十几分钟后,办公室的房门被敲响。
“说吧,你这次要是骗我,我就把你办公室里的好东西全偷走”。
说着呃,他看了看南边的陈列室。
李元笑笑,“那也得有这个能耐”。
“哎呀,看不起我,是吧?”
“行了,你不是说想让我帮你设计高速、远程导弹嘛。。。”
一听是这事,童代表马上兴奋,“怎么,有思路了?”
“不是,我没有说是搞导弹”。
被闪了腰的童代表,双手平举,“行,您继续”。
“导弹我不擅长,但是我们实验室擅长无人机研究啊”。
接下来,李元把蝠鲼的功能简要说明一番。
童代表越听眼睛越亮。
“好东西,这要是形成鱼群,近海就是我们的天下”,童代表兴奋地手舞足蹈。
快50的老男人,居然有此表现,足见心中怨气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