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得动一些心思,更得找一个油头。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群臣们并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油头——立太子。
群臣上书后,刘恒心里很惬意,但该有的套路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长篇大论地谦虚了一番,中心思想为:我刚当上皇帝就立太子,太匆忙了,还是缓一缓吧。
可群臣根本没搭理刘恒,继续旁若无人地宣扬立太子的好处——“预立太子,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早立太子。
刘恒心中暗喜。但这位仁兄很能能沉住气,弄不清这滩浑水的深浅,是不会过早地亮出底牌的。
刘恒开口了:“楚王刘交是我叔父,阅历丰富;吴王刘濞是我哥哥,为人仁惠;淮南王刘长是我弟弟,身怀美德……这些人难道不是现成的继承人?”
表现忠心的机会终于来了。磕头的磕头、请愿的情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落脚点还是四个字:父位子承。并且这些人还指名道姓说了一个人——皇长子刘启。
刘恒笑了。刘启成功上位。
答案现在可以揭晓了。
群臣们之所以鼓动刘恒早立太子,说白了是在表明大家的态度:你活着是皇帝,死了你儿子是皇帝,大家认准你一家,其他人是没资格染指的。
这个态度实际上是在给刘恒传达一个信息:兄弟,我们不再折腾了,你放心大胆当皇帝吧。
况且,在这次对话中,刘恒还把刘交、刘长等人拉出来遛遛。看似他很谦虚,实际上是在试探群臣们的态度。如果有人在那几个人身上做文章,敬请相信,其结局绝对不会太好。政治,是高智商者的游戏,老实巴交、智商低下者,禁止入内。在这场游戏中,“口是心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揣摩不透人家的弦外之音,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当然,群臣们的表现是比较到位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在刘交等人身上做文章,可喜可贺。
同时,这段对话,也给刘交、刘长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家认准了刘恒,你们老老实实当诸侯王吧。
刘恒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一举多得的事情,你说群臣不是在拍马屁是在干什么?
不管怎么说,待这件事探讨结束后,刘恒的帝位真正稳固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刘启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皇长子,而应该排行老五。
早在刘恒当代王时,已有六子。
其中王后生四子。但不幸的是,这个王后比较短命,几年前就归了西。她生的四个儿子则更是短命,老娘死后,这几个小朋友也没蹦跶几天。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都已死绝。
王妃窦漪房生二子——刘启、刘武。这几个人活蹦乱跳,比较健康。
看来人只要活着就是资本。把排在前边的几个人熬死,那就轮着自己上位了。刘恒沾了此光,无独有偶,儿子刘启则全凭这点能耐而上位。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真的很有道理。
史料里没交代那四个小朋友的死因,可我一直认为,他们的死,应该有一些外力的干预。
至于施加外力的人是谁,似乎并不难猜到。按照“受益优先”原则,窦漪房的嫌疑要大一些。从随后她的政治才能和手腕来看,神不知鬼不觉的灭掉几个刚会走路的小朋友,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实际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娘一死,儿子们就失去了保护伞。在帝王之家,几岁的小朋友落到继母手中,若能过上好日子,那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然而窦漪房在历史上声名比较好,我在此不着边际的揣摩,似乎是在给她抹黑,好像有些不太地道。但我并非在刻意给她抹黑,因为那几个人死的太蹊跷,明明是在给刘启腾路嘛。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揣测而已,做不得真的。希望这真的是一次巧合。
不管怎么说,刘恒坐稳了皇位,刘启当上了太子,下一步该上位的似乎不难猜到。又一个影响西汉王朝走向的女人,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窦漪房,你该亮相了。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
不得不承认,刘恒是搞政治的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