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都可能引发世界大战。蒙哥马利强烈地谴责杜勒斯和肯尼迪时代的讨伐 政治。他认为,美国人的态度总是很可能引起问题。如果美国不能正视并承
认中国的存在,那就更可能引起问题。他还担心美国许多外交政策中固有的
“珍珠港”情结。他认为,美国人非常害怕突然袭击,因为他们不能想象在 一种长期互相敌对的形势下,这种威胁总有一天可能会消除。由于这种原因,
美国人便把战略思想建立在对任何攻击都立即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基础之上。 这种推理使蒙哥马利比许多观察家更早地谴责美国在越南的行动。1965 年,
他告诉《每日快讯》的勒内·麦克科尔说,美国应该撤出东南亚,因为同共 产主义的斗争不能停止在一个小国的边界上。“世界有一半的人都是共产主
义者,他(指林顿·约翰逊)打算同所有这些人作斗争吗?”1968 年 7 月, 他以略微不同的理由再次谴责美国的越南政策。
他写道:“美国违反了战争的第二条规则,即不要用陆军在亚洲大陆作 战。第一条规则是不要向莫斯科进军。这两条规则是我自己制定的。”这种
说法似乎有些过分自信,但不失为一种远见卓识。
他的一些公开评论却没有那么深刻。1958 年 10 月,在正式退休后不到 一个月,蒙哥马利对北约进行了一次猛烈攻击。在向皇家联合军种协会作演
讲时,他把北约说成是一个“复杂、笨重、人浮于事”的机构,并以其特有 的形象化语言指出,世界可能出现一场“全面核竞赛”。英国政府和北约组
织中反对蒙哥马利的人马上抓住他的这些话大做文章,结果引起很大的政治 反响。国防大臣邓肯·桑迪兹把整个 11 月份的时间都花在了平息这个事件 上。
1962 年还发生了另一次引人注目的争吵。那年 3 月,蒙哥马利在英国 皇家军事科学院谈论德国问题。他的态度非常鲜明,与他分析国际关系的实
用主义方法完全一致。由于苏联和西方国家都不允许一个统一的德国属于另 一个阵营,在东西方紧张关系解决以前,就不可能考虑德国的统一问题。因
此,蒙哥马利坚持认为,西方国家应该承认东德。但问题是,西德政府坚决 反对这种主张。于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蒙哥马利说:“阿登纳博士需要一剂
除草剂。他已是风烛残年,过分敏感。很小的剂量就能解决问题。”他告诉 参加会议的军官对他的讲话保密,但他却不能担保这种话不传出去。他这番
话的结果之一,是他收到德国右翼极端分子给他的一封信。
除了惯常的咒骂外,那封信还说,“你是英国最可怜的家伙。必须尽快 把你干掉,你将很快被干掉。”政治家的反应不那么强烈,但同样持反对态 度。
退休后的清闲生活,使蒙哥马利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不过,他对历史 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撰写《回忆录》、《战争史》和一些广播、电视演讲稿上。
1958 年底,蒙哥马利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录制回忆二战战役的系列节
目。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喜欢在看不见的观众面前演讲。节目导演布里斯多 尔发现他是一个“天生”的演讲家,一点儿不紧张,一点儿不结巴,语言简
明、精练。实际上,每次录音结束后,他总是尽可能久地坐在闷热的录音室 里,聊天、喝茶。他对整个录音制作过程十分感兴趣,到第一套系列节目结
束时,他已成为录制广播节目的大师。
对于一个决心在公共事务中度过余生的人来说,广播电视自然是一种 具有吸引力的舞台。蒙哥马利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他对他的第一套
系列节目评论说,那是“我是这个行业的新手时”制作的。此外,蒙哥马利 还录制了 1959 年同爱德·默罗的讲话和 1966 年伯纳德·莱文对他的采访。
蒙哥马利的《战争史》是对军事历史的一般性介绍,而且大部分是由 他的助手写的,因此并不深刻,也不鼓舞人心。他私下对这本书的评论是:
“读头两章和最后四章,那是我自己写的。”在公众场合下,他却没有那么 谦虚。他在一个名为“荒岛探胜”的节目中说,除《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
品外,《战争史》是唯一一本他愿意带往荒岛的书。
1958 年,蒙哥马利出版了完全由他自己亲笔写成的《回忆录》。他只用 了 3 章来描写他 1939 年以前的生活,并且没有提到他声名显赫的祖先——
父系的罗伯特·蒙哥马利勋爵和母系的法勒大主教。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非 常明确的:他只想记录他曾参与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 40 年代和 50 年代,蒙哥马利常拿《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和《从 诺曼底到波罗的海》这两本书送人。这两本书按时间顺序详细地记叙了蒙哥
马利所指挥的历次重大战役,是由蒙哥马利及其参谋军官在 1945 年编写的。 但战争结束后不久,曾在第 21 集团军群任参谋军官的
R·F·贝尔彻姆少将却 在写给爱德华·巴德少校的信中声称,他是《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和《从
诺曼底到波罗的海》这两本书的唯一原作者。蒙哥马利认为,这两本书的最 大优点是准确,而他的《回忆录》则主要是阐明一些重大问题的真相。
但是,许多人认为,蒙哥马利在其《回忆录》中记述的某些历史事件 不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