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早朝,周钧将一直站在身旁听政的太子周逍,喊到御书房中。
范吉年如往常一般,倒来一壶温茶,放在皇帝的案台上,接着便退到一边。
周钧先是灌下一口茶水,接着向周逍问道:“今日的朝会,是民间代表第一次入朝,你看下来,有何感悟?”
周逍仔细思考了一会儿,回道:“朝廷臣工与民间代表不睦,将来如果令二者同朝议政,恐怕还需要磨合。”
周钧:“大臣权重,百姓身微,二者不睦那是一定的。朕要你留意的,是二者各自的职能,以及议政上的差异。”
周逍闻言,不知如何作答,只能喏喏不敢言。
周钧微微摇头:“身为君主,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凡事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多问多思……就拿今日的蒲州水患来说,户部司掌天下赈济,能够说出赈灾的钱粮,但却说不出其中的差缺,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事事巨细,所以朕也不怪他们。但是,蒲州民选代表的发言,让朝堂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原来州县赈灾,还可以用官府作保,向商行举债的方式,进行筹措。这便是职能各有不同,议政各司其位。”
周逍点头应了一声。
周钧又说道:“再从这件事引申出去,官府为何能向商行借债?归根到底,就是两字——公信。官员倘若说话算数,不曾以权谋私,那么百姓就会萌生信任,愿意与官府相商,甚至相互合作。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应当以诚为重,国家也是如此。”
周逍似懂非懂,又应了一声。
周钧看着太子,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先下去吧。”
周逍如闻大赦,行礼之后,离开了御书房。
周钧端起茶杯,拿到嘴边,想要抿上一口,最后还是放下。
范吉年在一旁看了,小心问道:“陛下操劳政务,可是乏了?不如去文院看看,那里有新进的戏班。”
周钧先是摇头,接着问道:“昨日,德妃(画月)染了风寒,在床上躺了半日。朕要宣太医,她不肯,只说自己练过武,身子利索……今天你再遣人去问问,看看好些了没有?”
范吉年闻言,躬身称喏。
说完这些,周钧想了想,又道:“让右相来一趟,再带上这三年蒲州官员的考评,朕有事要问。”
范吉年去传旨,不多时,孔攸带着厚厚一叠吏部的阚册,走进御书房。
周钧先是让孔攸将吏部阚册放在案台上,接着走过去想要翻找。
哪料到身为吏部尚书的孔攸,早就料到周钧的想法,故意将蒲州府刺史周尚的考评册,放在了最上面。
周钧先是看了一眼孔攸,接着拿起周尚的考评册,翻阅了一遍。
等待皇帝看完阚册,孔攸问道:“陛下打算重用周刺史?”
周钧放下阚册,沉默了片刻,说道:“周尚是朕兄长的儿子,从前为了避嫌,朕将他们父子安排在京城之外,省的落人口舌。”
孔攸:“恕臣直言,陛下有时候未免太谨慎了。”
周钧一愣:“此话怎讲?”
孔攸:“远的不说,就拿太上皇来做比较。天宝年间,太上皇因为贵妃的缘故,独宠杨家。六部官长倒是有一半,都被杨家所把持,朝堂中又何曾有过异见?”
周钧仔细一想,觉得这倒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