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问道:“如果李豫不肯禅位呢?”
孔攸看向李光弼。
李光弼心中一凛,不再开口。
郭子仪摇头道:“这李豫也是糊涂,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孔攸:“绝望之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犯浑的时候,李豫以为用封号就能拉拢史思明,哪里料到后者的胃口,要更大呢?”
郭子仪:“难怪史朝义会写信给光弼,说史思明反逆乱常,欲以臣反君。”
孔攸:“史朝义向来不受史思明的待见,后者更加青睐于次子史朝兴。万一史思明取得帝位,势必会立史朝兴为太子,长子史朝义的处境就会变得危险,甚至可能会被灭口;但万一史思明未能称帝,形势将会恶化,前途凶险。所以,无论史思明是否称帝,史朝义为了自身的安危,都必须离开建康。”
郭子仪先是点头,接着问道:“中丞,那依你之见,我军当下应当如何做?”
孔攸:“史思明要李豫禅位,无外乎两种办法,一种是内禅,一种是外禅。所谓内禅,你们二人应当都知晓,某就不再赘叙了。”
郭子仪和李光弼心中都清楚,孔攸之所以不愿多提内禅,是因为北唐的君主周钧,走的就是内禅的路子。
他先是被李隆基收为义子,之后更改姓氏为李,最后继承大统。
孔攸继续说道:“至于外禅,汉献帝刘协将帝位禅让给了魏文帝曹丕,就是最好的例子……”
郭子仪打断道:“整个江南绝对不会同意皇帝外禅,朝中必定会反弹,李豫也不可能会放弃伪唐国号,将江南让给外姓人。”
孔攸:“如果事态发展到那一地步,李豫是否同意外禅,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郭子仪和李光弼对视了一眼。
李光弼叹道:“中丞说的没错,史思明手握重兵,如果李豫不肯外禅,大不了直接动手抢夺皇位便是。”
郭子仪思考了一会儿,向孔攸问道:“依中丞之见,我军如今应当如何做?”
孔攸:“倘若大帅问策,攸的建议只有一个字——等。”
郭子仪:“等?”
孔攸:“建康城中如今为了夺权,很快就要上演一出大戏。倘若我军此时逼近,夺权的两方势必会同仇敌忾,放下分歧,一致对付我军。既然如此,我军可以稍稍放慢进军的速度,给建康城一些空间,让城内的矛盾充分释放出来。只要等到冲突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建康城的防守力量必定受损,我军攻打这座都城,就会更加省力。”
郭子仪与李光弼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不约而同的微微点头。
郭子仪转头对孔攸说道:“就依中丞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