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宫城,朝堂之上。
周钧立于御座侧首,先是看了一眼身后。
皇位空空,周遭只有内侍监范吉年一人,作为太监首领,替皇帝『监朝』。
御座下方,周钧一人背身而立,面向百官。
朝堂上的诸臣,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按品级前后站班。
这其中,最有趣的是,文官之中,又隐隐分为两列,凉州官员为一列,安西官员为一列,两列相距甚远。
朝会开始之后,按照周钧的要求,先报战事进度。
郭子仪出列后,说道:“范阳已定,平卢节度使仆固怀恩,重组平卢军、卢龙军,又治辖安东都护府,开互市,安边民。”
“范阳节度使李光弼,领七万大军自幽州南下,先后光复沧州、德州、冀州等地,大军前锋已至邯郸东北,与史思明部的贼军对峙于漳河一带。”
周钧向郭子仪问道:“洛阳有何动作?”
郭子仪:“据探子来报,伪燕安庆绪,大封官爵。在半个月内,前后封了三十几位王侯,又派出使节命令史思明向北攻伐。不过,史思明以大军疲乏为由,拒绝了出兵的命令。”
周钧点头道:“知晓了。”
郭子仪退回列中。
文官行伍之中,有凉州官员出列说道:“丞相,某有奏疏一本。”
朝堂之上,武官一般称呼周钧为大帅,文官一般称呼他为丞相。
起初听到丞相二字,周钧还有些不适应,如今慢慢也习惯了。
呈上奏疏之后,那凉州官员开口说道:“丞相在安西推行良贱令,使得贱户的死契变为活契,又令奴婢可以脱离主家,独自立户,此举未免会使得世道悖常,又引发国中大乱。”
听见这话,周钧眉头紧锁,看向那凉州官员。
那凉州官员梗着脖子,站在大堂正中,面对周钧的直视,丝毫没有畏惧之色,一副将生死度之身外的模样。
周钧还未开口,安西官员中的吏部侍郎岑参,站出来说道:“良贱令自推行以来,安西百姓安居乐业,州县之中一派祥和,何来大乱一说?”
那凉州官员说道:“安西多是不开教化的胡民,此等蛮夷又如何懂得良贱有别的关要?某担心的是,倘若中原的贱户得知安西良贱令之后,吵着要推行立户活契。到了那时,本来稍稍平定的天下,怕是又要因此而大乱。”
被迁为礼部员外郎的杜甫,站出来说道:“安西这些年来,中原流民大量涌入。四镇之中,每十人,唐人有八,胡民有二,早就不是从前的安西了。而且,安西民间,路不拾遗,老幼相携,伦常尊道,谈何悖常之说。诸位与其听信一面之词,不如去安西看看,再做定论。至于中原地区,法不与安西相同,本来就是另行一家,又何必相提并论?”
此时,又一名凉州官员站出来说道:“安西有不少贱户,当年因罪被流放,是为官奴婢。这些官奴婢,大多都是罪民之后,本就有罪在身,此等人归为贱户,乃是惩处的一部分,如果简简单单便将死契,转为活契,那么天子威仪何在,大唐刑律何在?”
岑参回道:“安西不比中原,小国林立,四处环敌,唐人处处受制,倘若不能团结,势必要被边民欺辱。所以,安西良贱令是给了那些官奴婢一个机会,使其心向大唐,不思叛出。这样一来,方能使得大唐在安西之中,站稳脚跟。”
凉州有不少官员,纷纷出列,丝毫没有顾忌到周钧的黑脸,开始痛称安西良贱令的坏处。
出身安西的官员,有不少人出身流民,见识过中原大地的惨状,也受过安西的照拂,所以纷纷也站出来,说了贱户由死契转为活契,可以调动贱民的生产和防卫积极性,有助于安西的发展。
两边你来我往,由原本的理论,逐渐变为争吵。
周钧面有不耐,刚想喝止。
身为右谏议大夫的高适,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老夫说两句。”
高适身为凉州官员,官拜尚书省右谏议大夫,职同相位。而另一面,高适与安西官员向来交好。
因此,他开了口,朝堂上的百官都停了话头。
高适说道:“首先,安西良贱令只在安西推行,从未说过,要延至中原。”
“其次,诸位倘若仔细读过法令,便可知晓,安西良贱令中虽然将奴婢的卖身死契,变为雇佣活契,但是贱户便是贱户,从未有过随意放良一说。”
“再次,大唐建国以来,安西有数次大战。远的不说,就拿数年前发生的敦煌之战来说。在那一场战斗中,包括商贾、匠作在内的唐属贱民,其私产被王鉷等官员肆意盘剥,使得敦煌民心尽失。最终吐蕃人入侵时,有不少唐民叛离朝廷,或多或少也正是有此缘故。所以,安西都护府立法保护贱民财产,也是无奈之举。”
“最后,当下正是与叛军作战的关键时刻,朝廷的每一笔税赋,都要被筹措用来讨逆。而奴婢被充入主家的户籍,成为隐户,此举会影响朝廷的税赋来源,不利于战事推进。所以,安西良贱令中,才允许贱户脱离主家,单独立户,以便朝廷统计户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