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话,前段不过是个借口,后段才是皇帝真正的想法。
想到这里,杨玉环想起杨氏一族,被陈玄礼屠杀到只留自己一人,心中悲戚的同时,也在顾虑。
倘若真的去了蜀中,没有杨家人作为依靠,单单只凭自己一人,如何管理那里的杨家支族,又控制人心?
思来想去,杨玉环向李隆基劝道:“陛下乃是天子,自然要顾念国家,臣妾支持北巡。”
听见这话,李隆基不再犹豫,最终拍板定了下来,改道北上。
此时的周钧,身处在栒房之中,正在与孔攸商议计划。
周钧:“倘若劝诫无用,陛下执意去往蜀中,我就打算开始备用方案……”
孔攸:“陛下在一天之内,遭遇两次背叛,而且两次背叛的主谋,都是他的亲近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周二郎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放弃的。”
周钧:“如果陛下能这般想,那是最好。只要将圣驾迎至灵武,再以此功获得朔方军的军权。那么,与叛军的这一场仗,就会好打许多。”
说完这话,周钧和孔攸的脸上,都不见轻松,二人均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周钧愁苦,是因为新的历史,与史书中相比,已经越来越脱离控制了。
就拿叛军兵力来说。
在史书中,安禄山起兵时,麾下只有十五万的军队,在攻下长安之后,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募兵、调度和俘虏,兵力峰值也不过才达到二十七万左右。
但在这段新的历史之中,由于回纥常年内乱,河北趁机吞没漠北部族,多得数万士卒;毕思琛顶替封常清,去往洛阳募集新兵六万,结果在虎牢关大败,使得安禄山平白又获得三万青壮俘虏;哥舒翰在史书中,本来与杨国忠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但在新历史中,因为周钧一事,二人又势同水火,结果将潼关二十万大军悉数带出,又平白无故给叛军提供了大部俘虏。
这样算下来,新历史之中的叛军,在攻下长安之后,兵力峰值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四十万。
这个数字,要比史书中的叛军,多出了十来万,甚至与大唐往日里的常备军数量基本持平。
历史变化到这个地步,周钧不仅始料未及,同时也是头疼不已。
就在抓头的时候,周钧发现孔攸一脸的凝重,不由问道:“伯泓,你在想些什么?”
孔攸拱手说道:“主家,攸正在忧虑一事。”
周钧:“何事?”
孔攸:“我忧虑之事,乃是太子。”
周钧一愣:“李亨如何了?他已经被陛下贬为庶人。”
孔攸:“陛下虽然写下废黜太子的圣旨,但眼下洛阳、长安尽入敌手,四面叛军聚集,大多官驿都已经废弃,圣旨写下之后,根本无法到达全国州县。”
周钧听到这里,终于反应过来,朝廷的圣旨传达下去,是要靠着各地州县官驿的。
一旦官驿瘫痪,那么圣旨无法达到下级,效力将会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东西二都,连朝廷都已经没了,政令不通的情况,将会更为严重。
周钧:“李亨手中只有两千禁军,眼下又是兵荒马乱,又能去往何处?陛下北巡,安西北庭朔方三军整编,接下来怕是要和史思明有一场大战。”
孔攸听到这里,点头道:“主家所言极是,比起太子,眼下河北才是破局的关键。”
说到这里,二人不再去谈论李亨,转而去商讨如何应对河北的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