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办事很有一套。
他只在衙门那边亮过身份,真去村子里查探时是做了乔装的,没有人知道他从京城来,是平国公府的人。更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在帮丞相家的公子寻亲。
沈母的娘家人怎么说呢?也不是真的就彻底忘记了沈母。
据说沈母爹娘去世前嘴巴里还念叨着这个闺女。而沈母的哥哥,也就是吴家现在的当家人,之所以一直留着那张卖身契,也是想着什么时候能去沈家庄看看。但沈家庄那么远,逃灾那年逃了差不多半年才走到沈家庄,真去沈家庄找人,一路上的花费不是个小数。于是这事只能剩着。总想着什么时候家里在钱财上松快一些了,再去沈家庄认亲。结果家里样样都需要花钱,早两年要娶媳妇,后来要盖新房,再后来媳妇生孩子了,眼看着孩子又大了……都要钱!
手头一直没什么盈余,也就一直没去沈家认亲。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感情会慢慢转淡。如今吴家大哥的长子都已经娶妻生子了,吴家大哥抱着孙儿,去沈家庄找妹妹的那种心已经淡得差不多了。
暂不说吴家当初逃灾时卖了沈母这件事了,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也许卖女儿是他们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只是想挣条活路而已。只看吴家后来没找沈家认亲,不能说吴家人有多坏,他们若不缺钱,估计早找到沈家庄去了。但也不能说他们有多好,要真怜悯闺女,便是做了乞丐,也该一路讨饭找过去啊!
杜明心里就有了判断。既然吴家人是这种态度,那么查清楚沈母的来历就行了,但没必要把沈母和沈昱的情况说给吴家人听。吴家人这辈子都不可能知道那位被卖作童养媳的吴大姑娘生了一个出息的孩子!他们沾不到沈昱的光。
沈母的那张卖身契,是杜明用了巧办法弄到手的。吴家人什么都不知道。
而这些情况,杜明都在信里说清楚了。
沈昱看完了信,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感觉。见颜楚音眼巴巴地等在一边,那些莫名的情绪忽然就消散了,笑着说:“杜侍卫做得很好,我想好好答谢他!”
“行啊!”颜楚音给沈昱出着主意,“杜侍卫已经娶妻生子,他家里没分家,有侄子侄女好几个!回头找点带有你批注的启蒙书,杜侍卫一家肯定喜欢!”
像杜家这种连着好几代一直受平国公府重用的,他们不缺银子,也不缺前途,因此沈昱真想感谢杜明,不如送一些寓意好的、外头轻易买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沾了文曲星仙气儿的笔墨纸砚!
沈昱笑道:“好啊!回头我还想杜侍卫吃个饭。”
信写得再详细,都不如听杜明口头上仔细地讲上一遍。杜明在村里查了好些天,村里有几位老人还算长寿,想必从他们口中听说了不少吴大姑娘的事。
“我会安排好的。”颜楚音拍了拍自己的胸膛。
确实有一些在杜明看来无关紧要的话,没被他写在信里。经过层层筛查,杜明不是有了一个涉及五六个村子、二三十户人家的名单吗?虽然后来确定了沈母是吴家人,但出于谨慎,名单上的剩下二十多户人,杜明也去查探过了。
这些人家里分别是个什么情况,当年是在何种情况下卖了女儿的,有没有可能和沈母有关,杜明心里全都有数了。可以确定沈母和这些人家确实没什么关系。而这些要是都写到信上去,每个家庭占去半页纸,那信该有多啰嗦啊!
被排除掉的错误选项,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给主子递上去的,只需一个正确答案。杜明重点说了吴家,也想办法弄到了吴家的族谱,都抄录了过来。
沈昱郑重地把卖身契和族谱抄录本收了起来。
颜楚音依依不舍地说:“那我就回家去了啊……不打扰你看书了,你好好温习吧……”嘴里说着走,脚却没有动。沈昱笑着问:“不如留下来用顿便饭?”
这顿饭之后,沈昱正式闭关备考。
三月初,沈昱拎着考篮进了考场。颜楚音去年给他准备的那件绒毛斗篷,今年真的派上了用场。因为今年比往年都要冷一点,三月初还需要穿棉袄。偏偏考生是不许穿夹衣的,怕夹带。只能穿单衣。有人往身上裹了小十件衣服!像沈昱这种带了绒毛斗篷的,绒毛虽轻却暖和,就不用裹那么多衣服进场了。
会试的种种安排和乡试差不多,也分三场,每场也主要考那些内容。
对于沈昱来说,乡试是怎么考的,会试照样考就是了!
唯一的不顺大约是天气太冷,而为了书写整齐,又不可能把整只手包裹起来,因此手冻得不行。贡院里为了防止火灾,考生们是不能自行生炉子的。沈昱只能写几行字就把笔放下,然后把手伸到自己腋下取暖,再拿起笔继续写。
好在沈昱一直都有早期晨练的习惯——除了颜楚音穿到他身上的那么一两天,“他”没能第一时间起床——冬天的一大早坐在冷冰冰的书房里练字,这种事情早就经历过了。因此一边写着一边暖手,字落在卷子上依然漂亮得不行!
三月底,会试成绩出了。